一本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来印务中心 揭秘书籍印装全过程

▲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

▲成熟的印刷工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发现并调整细微的色差。

▲工作人员正在装订流水线上紧张工作,一张张印书页转眼就会变成一本本精致的书籍。

如今,走进一家书店,读者们在感慨于图书品种丰富的同时,也会不由得欣赏起书籍精美的印装工艺。在印刷厂内,一本书的制成要经过怎样的工序?印刷的工艺又经过了怎样的改变?近日,记者走进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了解书籍印装背后的故事。

制版

制版员是“杂家” 一本书的印制从这里开始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一台台印刷机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着,工作人员将纸张放入机器中,通过机器的转动让空白的纸张铺在流水线上,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印制品从印刷机另一头快速涌出。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图书印刷车间的印象,然而,一本书进入印刷流程的起点并非始于印刷车间,而是制版车间。

4月20日,记者随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生产调度部部长邹文雄来到了制版车间,这里没有了印刷车间机器发出的轰鸣,这里安静到只有鼠标点击、键盘敲打、纸张打印的声音。

4月20日,记者随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生产调度部部长邹文雄来到了制版车间,这里没有印刷车间机器发出的轰鸣,安静到只有鼠标点击、键盘敲打、纸张打印的声音。

“图书的出版制作基本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先是摄录、扫描,而后进行排版、校色,制版中心输出印版后,才是印刷、装订、打包成品。”邹文雄说,制版车间主要负责印前中的制版环节,将电脑中的图文版面进行制版。

在制版过程,对于感光材料对光线要求非常高。说完,邹文雄便带记者进入了一个用于冲洗、刻版的暗房。记者注意到,暗房中,灯的光线与普通的灯光并不一样,而是一种暗黄光。

邹文雄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解释道,印版在制作中,就像冲洗照片一样,需要在暗房中操作,并且要求环境温度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

“这里的制版员除了会操作各类软件外,还要熟知印刷的整个流程。”邹文雄坦言,因为在印刷机上可调试的空间毕竟有限,如果前端没做好,后续工作很难弥补,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印版制作完成,也就意味着完成了一本书印刷的“雏形”。

印刷

一台机器三人分工 1小时印刷1.2万张书页

循着浓浓的油墨味,记者来到了印务中心的核心部门平印车间、轮转车间。这两个车间主要开展图书的印刷工作。当天,恰逢车间正在赶制印刷一本图书,车间里一派热闹的景象。数台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一旁堆满了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的图书书页。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印务中心平印车间副主任梁海华,他是一位老印刷人了,从事印刷工作已27年了。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台先进的海德堡印刷机仅需要三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分别为机长、副机长、助手,每小时可印制1.2万张书页。

印刷机开机前,机长、副机长、助手三人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印刷中,三人分工明确,随时校对套正、观察油墨是否墨色均匀,发现问题要尽快调整。“成熟的印刷工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印刷色彩只要出现一点偏差,就立马能够发现并调整。”梁海华说。

对于机长来说,可谓要求更高。机长需对于图书书页印前印时印后的工作内容、人员和设备状况都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做好调度工作。“这都是时间历练出来的真功夫,也是为什么一个合格的印刷机机长必须经过长时间锻炼的原因。”

据了解,因为质量上的高标准要求,印刷车间的进度压力一直很大。梁海华表示,若要保障重点图书出版时间,将分早晚两班,分别为早班8时30分至16时50分,晚班为20时30分至次日6时30分。

装订

多重质检环节 为图书质量上“保险”

随着印刷出来的折页送至装订车间,一本书的印刷、制作也即将进入了尾声。

事实上,装订部门的工序细分起来有很多,一本普通的图书就包括了锁线、贴胶等多道工序。

邹文雄介绍说,目前,印刷主要有两种装订方式,分别为骑马钉、胶装。骑马钉通常指的是“铁丝平钉”,而且使用的不是预先制作好的钉书钉,在生产的过程中机器从卷成一卷的金属线上切下一段,把它钉入纸张中,并在纸张的另一侧将铁丝弯曲固定。

而书本胶装过程比骑马订过程要复杂得多,需先把书页叠加成册,再经过机器的铣背,然后上胶,最后与封面粘在一起。

记者在装订车间看到,工作人员都在装订流水线上紧张工作,机器飞速运转,刚刚还是一张张印刷好的书页,转眼就变成一本本精致漂亮的书籍。

记者发现,尽管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但在关键岗位上的操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如设置了质检员,他们不时取出样品,对印出的成品与原样进行图案与色彩等信息的核对,进行自检。看似有所降低了效率,但邹文雄说,这可以保证印出来的成品质量。

据了解,为了把控成品书的质量问题,工作人员还会在装订过程中进行巡检,对检验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过程跟踪。用邹文雄的话来说,就是为印刷的图书质量上了“保险”。

技艺

纯手工折页精度高 拼接图片不见缝隙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印务中心的技术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但在厂内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内,仍保留着最传统的纯手工折页。

今年60岁的胡小华已退休10年了,由于有着纯熟的手工折页技术,她退休后被返聘回来。“早些年,我们都是纯手工折页、订书、切书的,纯手工折页是进厂的必修课,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胡小华向记者述说着原来工作的场景,用扁担挑着一筐筐的纸边,切书的时候就像抡方向盘一样,需要使出吃奶的力气。

在这间最小的车间外,是高科技自动化的机器,正在高速地运转着。如今的技术已经这么先进,为何印务中心内还要保留纯手工折页呢?胡小华告诉记者,不少客户需要书籍的样书,样书必须是精品,要求特别高,所以一般都是纯手工折页。

相对于机器而言,纯手工折页的精度更高,经过胡小华折出来的页,两张纸拼出来的图片中间几乎看不到任何缝隙。以一本16开大小100面的书籍为例,装一本这样的书出来,胡小华只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做了一辈子,确实是热爱这一份工作。”胡小华对记者说,“这种工艺是印刷行业的老传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下去。”

变革

印刷技术日新月异步入数字时代

“印刷技术变化太大了!”邹文雄是一名老印刷人了,回忆起刚进厂的那段时光,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1984年,邹文雄还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就在这一年,他进入印务中心工作,被分配到了印前车间。

那时,印刷技术还停留在铅字印刷阶段,邹文雄的工作是要对着文稿从字架上将铅字分拣到字盘中。“时间长了,哪个字在什么格子里,不用看,都能够准确拿出来。”负责拣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和速度,这项技能需要时间的积累。工作时间长了,邹文雄练就了一身硬功夫,铅字在字架的哪一行、哪一列,他滚瓜烂熟,像打字员一样,只看稿子,不看字架就可以盲拣。

上世纪80年代末,厂里引进了新技术——软片印刷,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革。“软片印刷就像是原来老式照相机的胶片一样,我们有了胶片就可以在机器上印刷了。”邹文雄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而现在的数字制版技术则更为先进,就相当于直接将数码相机里的电子版打印成照片。

据邹文雄介绍,胶片印刷的应用很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仍在使用。“现在还有不少出版社用的是胶片,主要是印制一些教材书籍。”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在制版车间看到了保存的部分胶片。胶片整齐地摆放在桌上,透明状的胶片上布满了文字和图片,接到印刷任务,这些胶片就可以直接上机使用了。

“原来电脑不是很普及,都是出版社将文稿或软片送到印务中心,现在方便了,文稿一般都是通过网络传输,印刷时,只要调取服务器里的版面,就可以直接印刷了。”邹文雄说起他经历的印刷变革如数家珍。数字制版技术是2016年左右引进的,虽然软片印刷现在仍然还在用,但近两年已经开始逐步淘汰,用得不多了。

对于印刷技术的不断变革,邹文雄和同事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慢慢的,他从入行时20出头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如今57岁的老印刷人。

邹文雄告诉记者,2011年,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从繁华的老城区丁公路一带搬到如今的新建区望城新区,印刷技术不断变革的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印务中心刚搬过来时,周边几乎什么都没有,你看现在,房子也做起来了,配套设施也跟上了,一切都越来越好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