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跃动

“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鹰潭因此得名。这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的城市,“东连苏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是赣府锁钥之地。

1983年设市、面积仅有3556.7平方公里、不到120万人口的这座小城,对许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若是读过钱钟书的《围城》,翻过施耐庵的《水浒传》,或许对“她”有那么一些印象。

每座城市都有其耐人寻味的气质,鹰潭是个有“风”的地方:乘风而起,从“一条路,一幢楼,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的小镇,一跃成为鹰厦、浙赣、皖赣、沪昆铁路交会的华东交通枢纽;迎风而向,婉约灵秀的江南气韵注入工业的钢筋铁骨,升腾起一座新兴铜工业城市,一座涌动着无限可能的智慧新城。

因路而生

信江,江西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怀玉山高峰东侧,在鹰潭境内蜿蜒62公里,由东向西而过。

“浩浩江河流经鹰潭龙头山下,陡遇磐石,激流回旋,凝碧成潭。”鹰潭公园内,一块石碑记录着鹰潭的过往。68岁的市民夏东标每每散步到此,总喜欢向孙辈们讲述鹰潭由水而起的典故。不仅是鹰潭,其下辖所有区(市)——贵溪、余江、月湖等,也都因水得名。

鹰潭早期的兴起缘于水路。信江直通鄱阳湖,形成了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由漕运发展起来的鹰潭码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日出千人涌,夜泊万盏灯”,往来于赣、浙、皖、闽的商贾在此云集,带来街市的鼎盛和繁荣。

跟随着历史车轮的轰鸣,鹰潭翻开崭新的一页。1935年浙赣铁路就修到了鹰潭,1954年鹰厦铁路打响了“第一炮”,10万铁道兵沿着鹰厦线从北到南,开山凿洞、架桥铺轨。

夏东标的老房子就在火车站附近,他从小是在火车鸣笛声中入睡的。成年后,他坐着绿皮火车外出谋生。说起鹰潭铁路,他如数家珍,“1984年6月,皖赣铁路投入运营。浙赣、皖赣、鹰厦3条铁路干线在鹰潭交会,从那以后,鹰潭一下子就热闹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最大火车车辆编组站之一的鹰东编组站、全国五大货场之一的鹰南货运站、江西境内屈指可数的鹰西客运站相继建成,鹰潭站成为当时江西省唯一一个集客、货、编组于一体的特等站,一跃成为华东地区举足轻重的铁路交通枢纽。

“城市是火车拉来的,人也是火车拉来的。”30年前,铁路工人甘正平离开家乡来到鹰潭。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里的人们操着带有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很快就没有了。这座城市,包容接纳了无数像他一样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

2014年12月,随着沪昆高铁杭长段开通,鹰潭北站正式投入运营。如今,凭借通达四方的列车和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鹰潭经济发展触角主动伸向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加快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

光阴荏苒,信江重新恢复通航,老码头上建起了信江景观浮桥,高铁鹰潭北站人来客往。“有时候半夜醒了,听不见火车进出站时长长的汽笛声,常常觉得仿佛缺了些什么。”夏东标搬进信江新区的新房子,不再住在铁道边,却依然怀念那段时光。

因铜而起

巨大的冶炼炉被烧得通红,像极了炽热的铠甲,散发出强烈的光和热。炉口处,熊熊火焰犹如一条火龙。

工人们身穿厚重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熟练地操控着机器,将铜矿石投入炉中。随着炉火不断升温,铜矿石在炉内逐渐熔化,变成炽热的铜液。

这样一幅工业“奔腾图”,对刚高中毕业的夏兴旺而言太感震撼。那是1985年底,工厂里的炽热一下子烙印在他心底。

赣鄱大地是我国铜资源的富集地。1979年,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落户鹰潭,作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工程,系上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第一粒纽扣。

夏兴旺捧起“铜饭碗”,进入江铜贵冶成为一名工人,这里不仅是他工作的地方,更是他梦想成长的地方。从那以后,他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近40年。

等儿子夏川奇大学毕业后也来到厂里工作,夏兴旺攒了一辈子的骄傲终于可以讲给儿子听:他独创了“夏兴旺浇铸法”,创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团队一同拿下60余项自主攻关项目、10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产业工人在车间奋战的一年年中,鹰潭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0年,鹰潭铜产业成为全省首个过千亿产业。一根根铜杆、一圈圈铜线、一个个铜铸件……铜产业“浇筑”起了鹰潭经济的钢筋铁骨,也让鹰潭人过上“吃铜饭”“用铜钱”“发铜财”的富裕生活。

2004年,浙商马力和伙伴来到鹰潭创办铜业公司时,看中的就是鹰潭的铜产业优势。“背靠大树好乘凉,挨着龙头心里踏实。”马力说。

经历过初创的艰辛,见证过发展的风雨,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马力用“精彩而壮丽”来形容在鹰潭创业的20年。如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马力和伙伴又开启“二次创业”,“从粗铜加工企业转型至铜精深加工新赛道,大胆迈步、小心探索,前途曲折但光明”。

马力口中的“大树”,如今也长出更茂密的枝丫。鹰潭形成了全国设区市中铜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备、产品门类最齐全、后发优势最强劲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拥有集群铜规上企业240家,铜材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位;近1000个规格铜加工产品涵盖全球90%以上铜及铜合金牌号和铜加工材品种;2023年,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

鹰潭工业“一铜独大”,鹰潭铜业“一枝独秀”。曾在鹰潭科技战线奋斗多年的杨桢笑称,鹰潭“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正是多年坚持把发展铜产业作为重头戏,才让鹰潭铜产业在全国“有为有位”。

厚重的铜工业,衍生出一枝独特的文化之花。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俊军右手紧握小锤,左手捏住錾刀,一敲一挪、一重一轻,伴随着悦耳的“叮叮”敲击声,錾刀一笔一笔划过铜板,留下道道细密的凹痕,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跃然铜板之上。从小生长在这座因铜而闻名的城市,黄俊军在传统金属錾刻技艺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特有的“骨法造型、精雕细刻、以形求神”的工艺特色。

每次途经鹰东大桥,黄俊军总会看一看信江之滨那座重达10.6吨的重量级铜雕作品《神鹰悦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铸铜雄鹰雕塑。”黄俊军说,城区公园有渔舟唱晚铜雕,龙虎山下有精铜打制的铜门,这些都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因数而新

当第一缕朝阳穿过薄薄的晨雾,照射在鹰潭市南方圆100公里的丹霞群山上,龙虎山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绵延成气象万千的秀美身影。

家住信江新区的王新芳常带朋友前往龙虎山欣赏这幅山水画卷。这几年她发现,智慧旅游打开了龙虎山又一扇神奇的门。AI导游讲解着每一个景点的传说故事,泸溪河上竹筏工有了时髦的二维码……这座千古名山正以新颖的方式,演绎着“龙虎天下绝”。

传统导游与AI导游同台讲解,传统劳动力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产线自动回传生产数据,模块“代跑”读取计量……这一幕幕正发生在鹰潭许多工厂、车间中。

迈入数字化时代,鹰潭产业“遇见”了物联网。2017年9月13日,国家03专项试点示范基地落户。坚持网络为先、平台支撑、应用牵引、产业为本,鹰潭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加速数字经济赋能赋智。

10年前,每到月底都会有抄表员上门,登记每家每户水表上的数字。如果哪里的地下管道发生漏水,维修师傅要用漏水检测仪、测漏棒一点点听声辨位。如今,“每块水表都可以自己‘打报告’,以前的抄表员都‘解放’了”。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左富强笑着说:“我们就是让水表变‘聪明’的人。”这家传统水表生产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助力下,开发出窄带物联网水表,让供水走上“云端”。

一张铜箔纸有多薄?江西鑫铂瑞科技有限公司有答案,该公司建成全国铜箔行业首家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生产出行业领先的3.5微米铜箔,厚度是一张A4纸的二十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

一根铜丝有多细?在江西康成特导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最细的铜丝直径为0.012毫米,是头发丝的八分之一,需要侧着光才能看见,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无人机、精密医疗器械等。

好风凭借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勾勒出产业的“厚”与“薄”、“新”与“兴”。全面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产业加速实现由粗到精的提升、由量到质的跨越。

1992年出生的韩明明,已是众鑫成铜业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技术员了。“10年前我初来时,1人管1台老设备,生产的也是粗铜管、铜杆之类的产品。”韩明明说,现在工厂全部换成了智能化生产线,“一个人就可以管20台机器,生产应用在空调系统中的镀锡铜包铜线”。

2019年以来,鹰潭成功举办三届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赢得“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奖”和“全球智慧城市中国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奖”;物联网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紧抓窗口期,曾“一铜独大”的鹰潭产业开启了又一次龙腾虎跃:在数字产业化上聚焦发力,在产业数字化上持续攻坚,构建具有鹰潭特色、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新经济增长极。

“鹰落樟青情无尽,潭空水绿意更深”,这是鹰潭公园的一副对联。既奔放,也含蓄,年轻的鹰潭,古老的鹰潭,在40多年间跃动奔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