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评丨遏制“刷单控评”要斩断“关键链条”

近日,央视曝光一“刷单控评”犯罪团伙,组织20多万“刷手”,给9万多商家刷好评销量,涉案资金流水高达40亿元。目前,涉案30余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据悉,该特大刷单平台分工明确,有推广招商团队、三个等级的“刷手”、客服人员等。有的商户会要求“刷手”货比三家再评价,提升所谓好评的可信度。

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刷量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刷单控评”与网络诈骗手法极度相似,性质上也差不多,都是欺诈行为。表面上看,“刷单控评”的参与方似乎都得到了巨大好处:组织方获得了分成,刷手获得了佣金,商家得到了销量,而电商平台也得到了人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实际上,这种“虚假繁荣”,蒙蔽了消费者双眼,让老实本分的商家吃亏,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毒瘤”般的存在。

“刷单控评”误导消费者决策,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破坏电商生态,腐蚀社会诚信,触碰了法律红线,应该是人人喊打的“老鼠”。然而,最近这些年,“刷单控评”的话题,不时冒出来,引发外界对电商平台乱象的热议。结合警方公布的案例来看,这条“黑产”有着极度相似的特征:涉案人数众多、分工详细、层级繁杂,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屡禁不止的背后,必然有着“刷单控评”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而巨大的利益便是犯罪团伙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斩断“刷单控评”利益链,不仅要持续保持对“网络水军”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更要彻底斩断供需背后的“关键链条”。

犯罪团伙的存在是因为商家的刷单需求,而平台的监管漏洞则提供了生存空间。必须从利益关联方入手,把商家的信用诚信体系和平台的评价与信用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同步监测。大规模的刷单,暴露出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而随着作弊手段的“精进”,真人作弊成为电商作弊主要手段,使得监管越来越难。对此,只有把商家和平台的信用体系同步起来,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商家诚信有问题,平台需担责,这样电商平台对于商家诚信问题就更能重视,就能对刷单现象做出有效回应,而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刷单控评”背后有着许多组织架构,这些分工需要依赖于刷单团伙的技术平台和大众化的社交平台。技术平台一般而言较为隐秘,是内部渠道;社交平台则受众面广,成为刷手招募的集中地。对此,必须加强源头治理。既要“断卡”也要“反诈”,既要强化“实名制”也要防止黑箱操作,既要“封号”也要“封群”,做到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把控,才能把黑产的对抗力和生命力减弱。

“刷单控评”本质上是营销作弊,也正因为刷单的利益庞大,才有很多商家把刷单当成“生死线”,这也暴露出行业竞争规则的单一,凸显出监管政策的缺失。随着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网红经济、流量经济的崛起,刷单的风气已经在市场上盛行,刷单方式也呈现出多种形态,这样一种畸形的依存关系,除了强化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法律手段去制裁,需要多部门联合集中统一行动,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正确认识“刷单控评”的危害,不能因为小利而失大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