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健康问题,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是卫生健康领域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最终目标。今年以来,宜春市急救中心紧贴群众就医需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整治,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优化便民服务流程,提升群众满意度
“现在,不用过来市急救中心复印病历了,医保报销再也不用来回跑啦!”家住宜春中心城区的张先生高兴地说。在以往,群众要复印病历至少要跑一趟,遇到病历还没有交齐,就需要跑几趟。从“至少跑一趟”到“不用跑一次”,得益于市急救中心优化便民服务流程的举措。
“不能让群众困在烦琐的办事流程里。”市急救中心针对群众烦心事,深入基层调研,创新改革举措,积极与市医保局合作,将急救病历按要求上传到医保局相关科室,患者就不用再来市急救中心复印病历了。
市急救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减少群众办事的繁琐程序,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9月份群众就医负担同比减轻6.9%,满意度99.92%,同比上升0.22%。
“智慧急救”助力关口前移,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那天我宝宝突然呛奶,没了呼吸心跳,谢谢你们教我自救,是你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张女士说起前不久宝宝突发呛奶急救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那天早上,张女士出生才30天的宝宝突发呛奶,脸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可把张女士夫妻俩吓坏了。市急救中心当班调度员接到张女士报警后,立即启用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ADLS),通过ADLS系统提示,精准识别患儿病情为“窒息”,用电话远程指导张女士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复苏术自救,并在出诊医护人员的现场抢救下,终于使宝宝成功脱险。
市急救中心自推广应用ADLS系统以来,指导目击者第一时间对患者开展自救互救,弥补了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的空窗期,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采取救治措施,至今已使用ADLS系统指导患者自救上万次,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在今年全国38个急救中心、近500名调度员参加的《我为市民做急救》ADLS推广活动中,市急救中心推送的2名调度员获“中心最佳调度员”称号,4人获参与奖,在全国同行居领先水平。同时,中心还引进调度系统呼叫定位新技术,精准定位报警人具体方位,使患者获得及时救治;推进重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子地图,实现AED电子地图与宜春120调度指挥系统联通;开通残障人士多媒体报警平台、直升机航空救援等服务,着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夯实“10分钟急救圈”,持续织密急救网络
“那天我妈吃艾米果时突发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呼叫无反应,病情危急,幸亏急救人员几分钟就赶到现场将我妈救了过来,我们全家都蛮感激你们120。”回忆起那天抢救的情景,张先生现在还十分感激。原来,张母那天在家吃艾米果时,突然气道被堵塞没了呼吸。市急救中心接到张先生120求助电话,派出急救小组6分钟就赶到现场,急救医师精准识别张母病情为“气管异物梗阻”,及时将卡在咽喉深处的艾米果取出,现场施行心肺复苏术,终于使张母转危为安。
近年来,市急救中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推动中心城区5家公立医院开通急救分站,进一步完善5公里急救服务圈,使城区平均到达现场时间缩短至6分钟左右,远高于15分钟的急救行业全国标准。中心城区(含袁州区)现有急救分站11个,急救网络医院10家,持续织密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让群众享受到更加方便、高效的紧急医疗服务。同时,市急救中心还与二级以上医院“五大中心”建立无缝衔接机制,一辆救护车就是一间移动的ICU,使医疗救治关口前移,现场正确抢救率达100%。今年以来,全市心搏骤停院前复苏560例,经过现场紧急医疗救治后,在送达医院急诊室前恢复自主循环27例,在全省同行排前列。
开展“六进”科普活动,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这次科普活动让我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提高了自己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关键时刻还可以运用学到的急救知识,去帮助家人及身边朋友,很有意义呢!”一位24岁的志愿者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市急救中心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20多次,组织科普小分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六进”科普活动50多场次,惠及群众上万人次,群众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提高到59%以上,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同时,市急救中心还组织开展全市急诊急救人员规范化培训、进基层帮扶培训10多次,成功举办全市院前急救综合技能竞赛,社会大急救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市急救中心共受理120急救电话1.4万多次,急救转运急危重症患者近1.5万人次,圆满完成第十八届月亮文化旅游节等全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88次,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肖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