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复阳”人群传染性极低 判断是否“复阳”应看核酸结果

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复阳”应该称之为“再检出”,病毒和核酸还持续存在,只是因为检测的方法和采样的方法以及排毒的间歇性,导致时阳时阴的情况。 “复阳”存在很多原因:第一个是检测,在采集样本时,可能采集得不规范,导致假阴性。此外,病人在恢复期,可能残留一些核酸的片段,也会出现检测阳性。目前用抗原做检测,如果抗原阴性了,然后用核酸检测阳性,这种情况不叫“复阳”,因为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是否“复阳”,应该用核酸检测作为标准。

王贵强说,在检测过程中,采样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比如用鼻咽拭子的准确性更高,口咽就较差,所以出现“复阳”的情况并不足为奇。从“复阳”的发生率来看,既往原始毒株的“复阳率”有很多研究表明,会存在5%至15%的“复阳率”,目前奥密克戎毒株的“复阳率”具体数据还没有太多的研究。

关于“复阳”以后的危害性和传染性的问题,既往做了很多研究,所有“复阳”的病人做病毒分离,都没有分离到病毒,也没有看到“复阳”的患者导致进一步的传播。因此,“复阳”以后的传染性是极低的。但是王贵强也强调,在家里或周围有老年人,“复阳”的人群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造成老年人等有基础病的人群的感染。

王贵强表示,从危害性来看,“复阳”的人群基本没有症状,只是核酸阳性,也有个别的人群会出现咳嗽、不适,残留的症状。总体来看,“复阳”是新冠病毒感染相对常见的情况,传染性是极低的,不必恐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