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谈丨基层干部要多讲“群众语言”

言为心声,话风即人。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思想水平、人生感悟的综合反映。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和群众直接打交道,语言既是敲门的砖更是连心的桥。只有与群众“好好说话”,才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成为群众可亲、可近、可信的人。

接地气,多说上情下达的“大白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若基层干部宣传政策时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群众就会感觉“听不懂、太复杂”,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应付或有意回避,从而影响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打通语言“壁垒”,讲起话来才能不跑题、不走调,真正讲到群众心坎里。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必须把政策文件中群众不明白的书面术语、专业名词转化为适应群众口味的本土语言,通过“大白话”形式展示出来,简单易懂的“群众语言”,往往更能直观地让群众了解政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从而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转作风,多说以心换心的“家常话”。“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言能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若和群众沟通没有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群众就会反感。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讲“家常话”是拉近基层干部与群众距离的有效手段,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多换位思考,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基层干部要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群众的深厚感情。

传正气,多说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实话三言两语,胜过虚话千句。”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开展深入交流的必备条件。如果说的话掺“水分”,不仅群众不愿意听,还会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基层干部要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多对群众“晒家底”,多让群众“提意见”,对关系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把群众不满意、不舒心的措施真实反映上去,沉下身子担当作为,坚决防止掺了“水分”的满意度,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烟雾弹”。同时要充分地保障群众知情权、话语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易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