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村晚”盛宴热闹“开席” 共享乡村“文化大餐”

2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重点项目之一,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活动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精彩上演。孕育于乡野、植根于乡村,“村晚”将当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展示乡村新图景提供了绝佳的窗口,生动呈现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不断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村晚”为“文化活力”加戏,见证了文娱活动与乡土文明的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他们成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主角,摆上“‘最懂你’的乡宴”,吹拉弹唱,载歌载舞,非遗展示……“村晚”的节目或许艺术性不算高,观赏性不够“炸”,但贵在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浓厚的乡土气、烟火气。“村晚”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农村的特色资源和优势展现出来,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加强节目策划,展现群众“多才多艺”精神风貌,突出“自娱自乐”的特点。村民们一起排练节目,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营造出和谐、团结的氛围,在参与中寻找灵感和素材,丰富业余生活,创作“土味”十足的节目,可以说,“村晚”是“春晚”的本土化、民俗化,是一场充满乡村泥土气息的文娱大餐。

“村晚”为“凝心聚力”加戏,饱含了外出游子与家人团圆的乡情寄托。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而所谓乡愁,总绕不开故乡的山水、美食、人文。“新年俗”盛满“旧乡愁”,“村晚”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裹挟着旧乡愁与新文化相交汇,是慰藉乡愁的新载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村晚”吹响了在外乡贤归雁回巢、反哺桑梓的“集结号”,虽没有华丽富饶的舞台灯光,却有绿水青山的背景衬托;虽没有大牌明星的激情献唱,却有乡里乡亲为家乡“代言”,在各大平台直播,身处外地尚未返乡的游子打开手机,看着父老乡亲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演出,听着倍感亲切的家乡话,纵使相隔千里,心与心也紧紧地连在一起,情与情也深深地对流,不知不觉中便湿了眼眶,产生的同频共振效应为乡愁铸魂、赋能、立根。

“村晚”为乡村“文明和谐”加戏,凝聚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扎实推力。“村晚”不仅是一场联欢会,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往,一些农村地区逢年过节村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喝酒、玩扑克、打麻将,而“村晚”将过去“自娱自乐”的农村生活转变成了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一起举办“村晚”,从想主意到组“队友”、勤排练,传递快乐也凝聚乡情,村民之间的距离在载歌载舞中悄然拉近,既能使乡村文化“活起来”、邻里关系“亲起来”、村民素质“高起来”,也能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在“村晚”的带动下,广大村民积极传承文化、弘扬美德,让乡村生活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一台台“村晚”,是群众文艺之花散发的芬芳,更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的硕果。春节正在路上,我们期待更多的“村晚”出现,更多的群众参与,一起为新春起舞,向幸福放歌,在岁月静好中,龙腾虎跃走向未来。(李佳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