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从三苏祠里,走出了堪称文坛“顶流”的“父子档”——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除了天赋异禀以外,苏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好家风,无疑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奠基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训严,方能人才辈出;家风好,方能流芳千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理解家风教育对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置顶”诚信好家风,把廉洁奉公设为“特别提醒”。现在的三苏祠被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称谓——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在这里听三苏故事、品三苏家风、学三苏廉洁奉公之道,在穿越千年的“隔空对话”中接受文化熏陶。“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守好工作上“一亩三分地”的同时,党员干部也要重视家风建设,做好“后院里”的政治思想教育,让配偶和子女厘清“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引导他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只有把家风这个源头“提纯”至清,才能由点及面,从家里到家外,从党内到党外,在全社会滋养好的作风、党风、民风,从而构建“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
“置顶”和睦好家风,把以身作则设为“特别关注”。在苏轼和苏辙的成长道路上,苏洵扮演着“父亲”和“老师”的“双重”职责。不仅将多年写作经验倾囊相授: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们的书房。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党员干部不能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随意压缩“亲子时间”,要深刻认识到父母的“不可替代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子女教育中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国学经典”“革命传统”融入到家风教育中,在子女面前做一个勤学笃学的好榜样,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共同守好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置顶”奉献好家风,把无私为民设为“特别备注”。苏轼的曾祖父苏杲一生勤俭节约,但在帮助他人上却毫不吝啬,经常拿出粮食和衣物救济贫困乡邻。到了苏轼这一代,“勤政为民”再次得到了印证:黄州的“育儿会”、惠州的引泉入城、儋州的东坡医所……这些被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不仅是苏轼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缩影,也是优秀家风代代传承的象征。党员干部在子女教育上除了以身作则,也可以“剑走偏锋”。多带着子女去基层一线“游学讲学”,去“最困难的地方”转一转,往“最偏僻的角落”走一走,用“乡音”与老百姓们说说话,用“乡情”为老百姓们做做事。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沉浸式”教育,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播撒下“为民奉献”的种子。(姚玉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