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为人所知、所用,在居民小区、政府单位、景区、火车站等地,随处可见“刷脸”即可通行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昨日,记者走访了南昌市多个公共场所,发现不少地方门口都配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对于这样的系统,有人认为“人脸识别”提升了安全性,但也有人表示质疑,害怕“人脸识别”会泄露个人信息。对此,律师提醒,采集个人信息前要签订个人信息保密协议,善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在南昌市东湖区某政府单位门口,一名工作人员正“刷脸”进入。
走访
在机场、火车站 乘客刷脸“一秒进站”
如今在南昌的机场、火车站等公共交通场所,都设立了结合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门禁系统,取代人工检票,让旅客通过人脸识别闸机自助安检或验票通过,既提高了通行效率,也提升了旅客智能化体验。
昨日,记者在南昌火车站看到,进站口设有一排人脸识别闸机,旅客只需将身份证放在感应处,将脸部对准机器摄像头,一秒钟左右,蓝色闸门即打开放行,整个过程非常快速、高效。
“公共交通场所所设的人脸识别系统都是与公安部门联网的,利于公安、司法和刑侦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不会存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北京德恒(南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景告诉记者。
政府单位工作人员纷纷“刷脸”进门
除了居民小区、公共交通场所,不少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也都用上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东湖区中山路的某政府单位,该单位门口设有一排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时不时有工作人员‘刷脸’进门。
记者注意到,人脸识别时需摘下口罩,靠近识别设备,不到两秒钟,机器便为成功识别的进入者开门。
“现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采用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就我们工作人员而言,简短了我们进单位时核对身份的时间。”该单位工作人员小郑说。
位于东湖区北京西路等地的多个政府单位门口,也都设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有利于对出入人员的管控。
多个居民小区门禁用上“人脸识别”
基于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安全防范方面的作用,南昌不少小区都引进了该系统。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西湖区沿江中大道的皇冠国际花园,随着夜色降临,不少居民陆续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刷脸”入内。
小杨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是今年6月份安装的人脸识别设备,物业告知业主,安装该设备是出于疫情防控与安全的考虑。
记者随后在红谷滩区、青山湖区等城区的多个小区门口,都看到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声音
业主担心个人信息遭泄露 物业表示会加强保护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们居民的安全,由于设备反应比较快,一般我‘刷脸’进来之后,后面的人很难跟着一起进来。但我也非常害怕物业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对于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我和我的家人还是蛮担忧的。”西湖区皇冠国际花园一位居民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隐忧。
对此,皇冠国际花园的一名物业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会强行录入业主人脸信息。小区给了业主双重选择的权利:愿意录入人脸信息的业主,可以直接‘刷脸’进门;不愿进行人脸识别,想保护自己隐私的业主,可以使用门禁扣进小区。”
针对已经录入人脸信息的业主,该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会泄露信息。
该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人脸识别”提高了小区的安全性,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大多数业主选择“人脸识别”,选择使用门禁扣进入小区的业主只有小部分。
律师
签订个人信息保密协议 保护个人隐私
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以小区为例,在门禁系统中强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是不可取的,应当采取自愿的原则,给予居民充分的选择权,刷卡门禁和人脸识别门禁并存。
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呢?
王景告诉记者,首先,公民在向单位、物业、各大网络平台提供个人信息时,要注意签订相关的个人信息保密协议,认真阅读该协议,并留存好相应证据。其次,在遇到个人信息泄露后,公民要知道是从何泄露的,侵权主体是谁,再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