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享”——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中感受民生温度

新华社天津2月25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异地看病直接刷医保卡结算报销、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跨城养老”渐入佳境……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深化,民生保障的协同力量为三地居民带来满满幸福感。

今年36岁的张兴业老家在河北,已在天津工作生活多年,两年前他的父亲也从老家来到天津。前不久,67岁的父亲因结石需要进行手术,全家人一想到异地看病心里就发怵。

“原本以为会很麻烦,没想到居然这么方便!”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张兴业拿着父亲参保地为河北省的医保卡办理出院结算,快速便捷的办理流程出乎他的意料,“过去异地看病报销需要准备各种材料,还得回到当地报销,没想到现在在天津看病就和在老家一样,出院时直接刷医保卡结算报销就行。”

天津市医疗保障局数据显示,2023年,天津市作为参保地,累计到京、冀就医直接结算232.3万人次;天津市作为就医地,京、冀参保群众累计来津就医直接结算396.6万人次。

“十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垫付资金的压力,让京津冀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共享。”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主任盛志国说,2023年4月以来,京津冀三地参保患者无需异地就医备案,就像在自己的城市看病一样,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患者家属正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办理出院结算。新华社发

便捷的就医流程也进一步推动了“跨城养老”服务的发展。2月2日是北方小年,在天津市鹤寿养老院,一场欢乐的“穿越之旅”正在上演。工作人员将天津传统市集“搬进”养老院,让老人们重温旧时光、感悟新生活。住在这里的河北籍老人付淑英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全程参与,还得到了一份新年礼物。

随着年龄增长,付淑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自从她入住这家养老机构,和在天津工作的儿子赵扬见面的次数多了起来。赵扬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异地养老的便利程度越来越高,“尽管受限于一些原因没法把母亲接回家住,但她来天津后,买药、看望都方便了很多。”

教育领域的协同是增进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今年24岁的于梁泽就是教育协同发展的受益者。2018年,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协作校区)正式招生,并开展“1+2”分段培养新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先在天津学习一年,再返回承德学习两年。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帮助下,学校还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于梁泽是2018级“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工作。谈及学习和工作的这几年,他十分满意,“我们可以在天津和承德两地上学,享受两地的教育资源,毕业后就业也很顺利。”

2019年4月26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发

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教育的协同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2019年,在天津市教委的积极推动下,天津市第一中学与河北省雄县第一高级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天津一中派出一批优秀干部教师进驻雄县,高鹏便是其中一员,派驻期间他担任雄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针对德育教育与老师们进行了多次交流。

与高鹏的交流给雄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部主任韩飞龙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刚当班主任两年,高鹏校长特别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我之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我们的许多教师也一直和天津一中的老师保持沟通交流,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分享,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2023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学与雄县第一高级中学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天津市第一中学雄安校区正式揭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故事也在这里继续书写。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表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便捷高效地落实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和政策衔接,积极推动教育与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以实现同城普惠,高标准打造京津冀高品质公共服务,这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