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刘艳秋、杨必成团队在遗传性耳聋DFNA8/12的遗传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一个新致病变异。该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发表,这项研究是医学遗传中心在遗传性耳聋防控中的又一突破,标志着中心在出生缺陷防控高质量发展中迈进了一大步!
据悉,从2020年起,研究团队开始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中-重度听力损失的大家系进行研究,发现该家族5代人中,有9人听力受损,其中包括一名2岁幼童,饱受发音不清晰、交流障碍等困扰,需要借助助听器。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还只有几个月大的圆圆(化名)无法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医生怀疑有听力障碍。由于圆圆的爸爸和爷爷都有一定程度的听力问题,家里一度怀疑圆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一直未能证实。
恰逢省妇幼保健院开展“爱耳日”公益义诊和免费耳聋基因检测活动,于是,圆圆妈妈抱着几个月大的圆圆,带着圆圆的爸爸和爷爷,一大家子慕名前来寻求帮助。
医学遗传中心团队为圆圆一家免费做了耳聋基因检测,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只能对已知热点突变位点进行检测,检查结果为阴性。也就是说,圆圆一家的耳聋不是已知基因突变所致,可能是新发突变所致,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但是根据遗传咨询,认为新发突变的可能性较大,只是当时医学遗传中心还没有检测新发变异的技术力量。不过医学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做到。于是,他们留下了圆圆一家的联系方式。
而这个未来,也并没有让人等太久。2020年,圆圆已经2岁了,由于听力问题,已经戴上了助听器,而出于对耳聋遗传基因的担忧,圆圆妈妈也一直不敢生二胎。
这一年,医学遗传中心对基因检测技术进行了升级,开展了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使得对一些未知突变的检查变成了可能。
联系圆圆妈妈并征得同意后,中心对2018年义诊时的留存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在结果中发现了3个新的变异点,事情终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心再次对圆圆一家进行遗传咨询,惊讶地发现,圆圆家族中还有6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耳聋。
对于新发突变的验证,在查阅国际最新文献和数据库的同时,必要时还需结合家族遗传史,针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学研究。而动员家族成员来进行基因检测、比对就是重要的验证方法之一,因为临床上存在“携带相同突变基因,但临床表现不同”的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是战友,要共抗一个敌人,同找一个答案!” 和圆圆妈妈沟通时,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医学遗传中心团队带头人刘艳秋教授真挚地说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通过对圆圆家族5代共32人进行基因测序,发现9人均携带TECTA基因c.5383 6T>A杂合变异,经查询,HGMD、ClinVar等数据库及PubMED网站都未见收录及报道,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变异。
经过功能学分析验证,医学遗传中心团队诊断圆圆一家为携带TECTA基因c.5383 6T>A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耳聋8型,这是一种非综合征性的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在语前期发病,多导致中重度耳聋的发生。
至此,圆圆家族五代人耳聋的源头终于找到!
去年,圆圆父母再次来到省妇幼保健院优生优育与医学遗传门诊,通过遗传咨询再生育风险评估,他们选择了通过PGT-M技术受孕,后经产前诊断为正常,生下了一个健康的二胎宝宝,目前宝宝已经7个月了。
从第一次接触圆圆一家到健康二胎宝宝的出生,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医学遗传中心团队成功阻断了这一致病变异在该家族中的传递!
据悉,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位居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第二位,全球听力损失的人群超4.3亿,其中约60%是基因突变引起。多年来,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一直致力于耳聋出生缺陷防控研究,目前已完成10万人次的耳聋基因筛查,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近200例,为近40个家庭阻断重度耳聋患儿出生。
(医学遗传中心:徐永华、阳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