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2月25日,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暨2020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市生态环境局主楼召开。2020年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战役的决胜之年,南昌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南昌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2019年达83.08%。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连续六年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2020年,南昌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5%,比2019年提升3.3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升4.8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比2019年下降6.2%,比2015年下降1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1,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空气质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二级标准并连续三年保持二级标准,连续六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2020年,南昌3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94.6%,比2019年提升8.1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升16.8个百分点,无Ⅴ类和劣Ⅴ类水体;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0.0641mg/L,比2019年下降18.49%,其中南矶山和伍湖分场2个测点首次达到湖库Ⅲ类水质标准。

南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22.68%,地下水环境状况极差率为9.09%,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事件,未发生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

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生态南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城市品牌不断唱响。“十三五”期间, 南昌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区1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县1个,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0个;命名市级生态村235个。高新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顺利通过验收、青云谱区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一批改革成果入选《江西省生态文明改革示范经验》并在全省范围推广。红谷滩、青山湖、九龙湖等主要污水处理厂扩容基本完工,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6.95万吨/日(含10.95万吨/日分散式处理能力),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推动966个赣江入河排污口点位核查,对34座取缔类码头固定设施进行了拆除及复绿。截至目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2018年省环保督察、201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共交办我市问题82个,有整改时限要求的60个问题中已完成整改50个,完成率83.3%;交办信访件1656件,已完成整改1279件,完成率77.2%。通过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行动,共排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938个,完成整改893个。

南昌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2019年达83.08%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2018年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的三年,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绩。2018年国家对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考核后,PM2.5浓度由2017年的4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下降19.5%;优良天数比率由2017年的83.3%上升到91.5%,提高8.2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赣江、抚河南昌段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标,9个国控断面中8个达到Ⅱ类。

据统计部门调查显示,南昌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从2017年的78.93%提高到2019年的83.08%,提高了4.16个百分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体系,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鼓励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技术创新;加快建设智慧环保平台,高空瞭望监控系统,水环境监测与风险监控预警体系,构建立体监控观测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诚信建设,建立完善排污企业和生态环境社会化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环保信用评价异议申诉、信用修复机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