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石堨凭什么跻身世界遗产

婺源石碣,是勤劳智慧的婺源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其营造的优美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除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深藏着独特的传统美学艺术。

作者 | 戴桂祥

题图 |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申遗成功!一则“婺源石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份世界级荣誉让“最美乡村”婺源又一次刷屏。

9月3日上午,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婺源石堨成功入选。

婺源石碣,对大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石碣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凭什么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图源新华社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婺源石堨就是当地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水利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功能,默默地滋润着婺源的山山水水。

堨(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石堨。一是指堤坝,二是灌溉田地的水渠,它是古徽州文化传承下来的特有名词。安徽黄山徽州区和江西婺源县历史上都辖于古徽州,同样也都传承了“堨”这种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

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徽州区的古堨大都修建在丰乐河等较大河流上,其规模更大,在当地被称为堨坝;而婺源县的古堨大都修建在小河溪流上,其规模较小,在当地被称为石堨。

安徽黄山徽州区和江西婺源历史上由古徽州管辖,都传承了“堨”这种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建造时间最早的鲍南堨距今有1697年历史,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而婺源石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宋元时期,随着大批北方士族的迁入,婺源石碣得到了更广泛地开发与利用,至明清时期更是进入兴盛期,形成了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水利灌溉系统。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水源工程安全,婺源在前人修建的基础上大力兴修石堨工程。

婺源石碣,是勤劳智慧的婺源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其营造的优美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除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深藏着独特的传统美学艺术。

据悉,婺源石堨,是继2016年泰和槎滩陂、2019年抚州千金陂、2021年潦河灌区、2022年上堡梯田“申遗”成功后,江西第5个“申遗”成功的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处,江西所拥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一场秋雨过后,位于婺源江湾镇的汪口古村愈发玲珑。村口的乐安河,碧水汪汪,那座成曲尺状设计的平度堨上水流成瀑,喃喃述说着“田润粮丰、旱涝保收”的传奇故事。

平度堨呈南北向布置,南边是雍水溢流坝,顶长120米,最大堰高3米,顶宽2米、底宽15米;北堨头向河流上前折成九十度,长35米。堰体由当地工匠因陋就简,就地取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干砌(砂砾填缝)而成。

这种看似简单的建造却蕴含着不小的科技含量,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既能平缓水势,又便于通舟、放木,既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需求,又为村庄周边的农田带来灌溉之利。平度堨是婺源最富盛名的石堨,也是最能展示婺源石堨垒石技艺的艺术珍品。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截至2023年,婺源县现存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数量之多、时间之久,世所罕见。

“罕见”之外,还有惊奇。婺源石堨在结构设计、建筑工艺、创新理念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垒石技艺的高超手法和卓越的水利工程技术。

在结构设计上,因地制宜,巧妙布局。婺源石碣一般修建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利用坚固岩体筑坝,拦截水流,抬高水位,不仅能够有效灌溉农田,还能防洪、调节水量,满足多样化的水利需求。为了突出石碣的实用性,在建设规模上,依耕地大小而建,引水渠道较大,分水渠道规模较小,实现了耕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在建筑工艺上,就地取材,技艺精湛。石堨的建造采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等自然石材,这些石块未经打磨,长短不一交错布置,辅以片石、砾石和沙子填充夯实,直接干砌而成,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这种施工工艺不仅保证了石碣的强度,还能够有效传递水压,因而石碣在历经千百年的流水冲刷后,依然保持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建造师们还根据地形水势灵活设计出一字形、V形、S形、拱形等形态多样的石碣,既实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朴素思想与实用技能,同时又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水平。

在创新理念上,生态友好,科学管理。按照“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设计思路,婺源石碣既要能在蓄水期阻拦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又能在冬修期掏沙补田,保护耕地肥力。同时,婺源石碣还融入了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管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当地村民还形成了每年中秋前后自发检修石碣的传统习俗,这种代代相传的维护方式,使得婺源石堨的科学工艺和管护方式得以传承至今,确保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随着婺源石碣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更为婺源县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婺源石碣,它根植在过去、彰显于现在、也提示着未来,当前婺源凭借建造的文化展馆,让其跨越时代的共时性得以宣传和弘扬。

“文化展馆是以直观的、感性的、具象的形式体现水利文化遗存的精神气质,其传播度和认可度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江西省水利厅办公室一级调研员,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占任生说。

为此,江西以石堨文化基因为基础,建造了一座石堨文化展示馆,融合古老与时尚的元素,粘连传统与现代技艺,借助文字、图像、音频和沙盘等丰富手段展示婺源石堨的前世今生,让文脉的守正传承与创新传播相得益彰,为人们带来愈发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坚定的文化归属。

婺源县水利局供图。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未来,婺源应如何守护好这些艺术珍品?

强化科学管理。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对石碣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评估。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保护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石碣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石碣背后的故事。此外,还可以制作和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以文化消费的形式促进石碣文化的传播。

推进文旅融合。以提升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体验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水利合作与交流活动,分享石碣保护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全球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