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县域经济要立足产业优势走差异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再次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出良方。精准定位特色产业,聚力发展主导产业,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是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此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关键路径。这不仅首次明确了以县域经济为核心,也揭示了发展的底层逻辑,即要求县域经济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之路。

为何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系,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涵盖一二三产业各个门类。但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另一层面来看,由于不同县域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以及科技、人文、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决定县域经济必须走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之路。例如,贵州赤水靠竹吃竹,提出“吃干榨尽两根竹一颗笋”的发展思路,成为全国首个制定县级“以竹代塑”规划的城市,竹产业综合产值占贵州全省竹产业总产值的51%。实践证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是壮大县域特色经济的具体抓手。

如果不推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县域经济是否有出路?之前有报道显示,有的地方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没有立足实际条件,盲目跟风热门产业,最终导致项目沦为无效投资,也让政府背上了沉重债务。这说明,县域经济若放弃差异化,将走入“低端竞争”至“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唯有立足本地优势,细分竞争赛道,才能突破发展困局。综合来讲,差异化不是选择,而是县域经济在有限资源约束下的必然生存策略。换一个维度来看,走好差异化特色化之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比如,福建晋江通过瞄准轻工业赛道,实现鞋服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创造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可以看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既能让本地优势转化为无法被剥夺、被占据的核心竞争力,还能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县域经济要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要用好正确的方法论。“错位发展、串珠成链”,正是总书记基于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各地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历史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打好“特”的基础。要抓好错位发展,明确主导产业后,细分赛道、开辟战场,积极推行各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好特色平台载体,不断提升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抢滩登陆、换道领跑。要做大产业集群,招大引强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持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连锁反应。(罗淇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