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山东某地一村干部在微信群中通知村民,接到满意度调查电话后,立即接听并回答非常满意的,凭借通话记录截图和通话录音,可以领取200元左右的奖品。随后,当地政府就此发布情况通报称,已责令该村立即整改,对相关负责人通报批评。
众所周知,开展满意度调查,旨在收集群众对当地政策、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倾听民意建议、反馈评价,以校正工作偏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水平。然而,本应该体现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调查过程,当地却不惜花钱造假,要求村民对满意度调查电话回复“非常满意”。可想而知,如此只为“数据满意”,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假的,满意度再高也代表不了民意。
“花钱买满意”,实质是政绩造假,背后反映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近年来,对满意度调查造假并非孤例,有的地方引导属地群众在接到全国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电话时,按传单上的“红色”字体回答;有的单位在通知中明确提到一定不要用“还行”“不错”“一般”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或“不知道”“没参加过”等负面性评价。如此“引导”,不仅导致数据失真,更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助长不正之风。
那么,一些地方部门为何要引导群众按“标准”答案甚至“花钱买满意”呢?说到底,还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祟。有的干部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寄希望通过“包装”提升当地形象;还有的为一己私利、个人升迁,怕暴露问题,用光鲜的“满意度”掩盖问题和矛盾,暴露了政绩观存在偏差、作风不严不实、没有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问题。
实绩远胜于虚功。纠治这一现象,首先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用心倾听群众声音,通过各种客观真实的反馈,进一步找准工作聚焦点,提高自身工作的能力水平,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如何让“满意度”看起来好看。其次,对于满意度造假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营造不敢造假和不想造假的氛围。此外,上级部门在调查形式上也要多贴近实际,除了“键对键”收集群众意见之外,更要推开门、迈开腿,“面对面”到群众中间去现场看一看、聊一聊、问一问,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具体诉求。
群众满意度,从来不是花钱能买来、强制要求能得来的,靠的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只有做深做实群众工作,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才能让工作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考验。否则,一味在“满意度”等统计数据上动“手脚”、玩“猫腻”,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向从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