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航运业转型是大势所趋——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观察
文/本报记者 毛振华 梁姊 宋瑞
航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7月10日在天津拉开帷幕,本次博览会以“航通天下 运行未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记者在博览会上观察发现,航运业转型是大势所趋,绿色化、智能化及港产城融合,作为可期的行业未来,备受与会嘉宾瞩目。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各行各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航运业自然也不例外。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2年海运述评》显示,近年来,全球80%以上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航运由此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国际海事组织数据也显示,2022年全球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0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约2%至3%。为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短期减排措施,形成了“国际航运碳强度规则”,要求国际航行船舶制定《船舶能效管理计划》,收集并报告能耗数据,计算营运碳强度指标并评定年度营运碳强度等级。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专家彭宇表示,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纳,作为碳排放大户的航运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标志性措施的生效实施表明,国际航运碳减排进入快车道。
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行动起来,将绿色理念付诸航运业实践。在希腊,当地拖船船东协会主席帕夫洛斯·希拉达基斯表示,在绿色和低碳航运的趋势下,拖船船东们正在投资电动拖船,并采用可持续生物燃料替代柴油,以满足脱碳战略和客户的要求。
麦肯锡此前对国际航运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企业已经采用至少一种低碳燃料作为可替代燃料进行试点,并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八成企业认为可替代燃料的产量、价格以及国际航运监管政策调整等,将对国际航运业绿色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从博览会上了解到,中国航运业在减碳方面步伐加快、进展明显。今年以来,清洁能源应用继续加速,上海、深圳等沿海港口已具备液化天然气的加注能力,上海港洋山港区首次完成了国际集装箱船绿色甲醇加注,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可载运700标准箱的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投入运营。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90%。
当然,从全球范围看,绿色转型难以一蹴而就,现阶段仍面临技术成本高昂、绿色动力供应不足、技术标准制定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全球气候治理形势复杂,国际环境政策和标准不断演变,对全球航运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倒逼行业在转型中持续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港口智能化潜力巨大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风起云涌。航运企业们开始探索以人工智能为航运业赋能,提高全行业智能化水准。
前不久,总部位于丹麦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建立了首个全渠道绿色智能物流中心,计划为全球客户提供多种增值产品与服务。荷兰鹿特丹港为提高智能化水平,通过港口社区系统,将船舶和货物进出口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智能化是博览会上专家讨论的焦点。记者前不久走进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这里实现了百分之百绿电供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无人电动集装箱卡车“指路”——这座被称为“智慧零碳码头”的天津港标杆项目,已经成为世界传统港口智能化转型的实践样本。
港口是航运枢纽,港口业一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港口作业智能化转型受到全球港口持续关注。
天津港正在为这一行业共同课题寻找答案。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冯淼介绍,依托5G、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利器”,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最高船舶平均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36自然箱,单桥吊的平均运行效率提高了20%,单箱的综合能耗降低了20%。
5月15日,一艘货轮靠泊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装载货物。(赵子硕 摄)
天津港是中国港口智能化转型的缩影。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率先投入使用,有的已经实现集卡自动化长距离运输。
“新技术的采用令我们看到了巨大潜力,无论是在碳中和码头运营方面,还是在全面推进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安格拉·提兹莱特说。中国航海学会集装箱运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大山也认为,技术变革有助于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技术为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在海上航行中部署人工智能系统,全球商业航运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700万吨。国际海事组织在最新的减排战略中提出,在考虑到不同国情的情况下,在2050年之前或该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助力这一目标的达成。
港产城融合是进阶目标
港产城融合是航运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港口城市的进阶目标,这既是优化港口、产业、城市布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港口城市发展能级的内在要求。
在参会专家们看来,要实现港产城融合,关键是将宜居、宜业、宜商三者相统一。以新加坡为例,港口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石。新加坡政府一贯重视发挥港口优势,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规划港口发展,使得港口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新加坡进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和临港工业,工业与贸易的繁荣又带来金融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跟进,推动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此次博览会举办地天津,港产城融合也是发力方向。因“河港”而兴、因“海港”而强,天津港如今已同全球18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港口“硬核”优势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陈波表示,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以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航运服务等为代表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规模达到3300多亿元。再加上海洋文旅兴起,港产城在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正加速融合。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设施安全官员莱昂尼达斯·法马基斯认为,港口、产业和城市的整合即港产城融合,已经成为可持续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基石。这种整合旨在创建一种共生关系,使港口成为工业增长、城市繁荣和旅游发展的催化剂。
纵观国内外,一些港口城市的发展仍有瓶颈。譬如,港口与当地城市存在一定分离;产业规划适应性不够;港口产业链整体能量水平低,导致港产城融合发展意愿不高;此外还有空间争地、运输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顺、利益难调等问题。促进港产城融合不仅利于城市繁荣发展,对于航运产业也意义突出,破解这些瓶颈箭在弦上。
推进港产城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专家们认为,这需要统筹规划区域港口发展和集疏运体系,结合实际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临港工业,加快高水平航运中心建设,释放产业发展红利,加快人文设施升级改造,使更多人在港口既能感受到工业之能,又能体会到自然之美。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港产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英国)商务总监阿尔特·希尔·里斯·兰伯斯表示,如果流量超负荷会影响到当地的交通状况,而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有望更好地预测何时会繁忙,何时需要分配更多资源,从而通过终端调配创造更好的流量。
刊于《参考消息》7月11日第8版、第9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