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倾注热忱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既点明了领导干部在青年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也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领导干部唯有以赤诚之心贴近青年、以真理之力引导青年、以务实之举成就青年,才能让“青春浪花”在时代大潮中“奔涌向前”。
当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独特的价值认知与行为方式,对个人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和深切期待。领导干部走近青年,不能局限于调研走访等“规定动作”,而要主动打破代际隔阂与身份壁垒,用“青言青语”搭建沟通桥梁。通过面对面交流倾听青年真实声音,心贴心互动感知其思想脉搏。不仅要关注青年在就业、住房、婚恋等现实方面的“急难愁盼”,更要理解他们在理想追求、价值实现上的深层诉求,让青年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体会到“自己人”的温暖。只有真正把青年的事放在心上,青年才会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在双向互动中建立起跨越代沟的信任纽带。
在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当下,青年易被新思想新观念激励,也可能在复杂思潮中陷入困惑。领导干部向青年传递党的创新理论时,要善于运用新方法新形式解读时代课题,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切口”,使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表述转变为青年内心的价值认同。面对网络空间的杂音噪音,要推动青年旗帜鲜明亮明立场,在辨析是非对错中帮助他们廓清思想迷雾,在各种诱惑选择中引导其坚定信仰。尤其要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用奋斗故事诠释责任担当,用实践智慧解答成长困惑,让青年在感悟真理光芒中找准人生航向,明白“青春为何、青春何为”的时代答案。
青年成长离不开实践磨砺,更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领导干部要将青年发展纳入全局视野,既要着眼当下解决“燃眉之急”,又要立足长远构建长效机制,让青年在干事创业中有平台、有机会、有奔头。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思维,建立更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提供更多参与重大任务、关键项目的机会,促使他们在攻坚克难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同时,要关注青年的多样性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比如,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多资源扶持,为科研青年营造更宽松的创新环境,为基层青年提供更实在的发展保障,让每个青春梦想都能在合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卓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