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事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关于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的朝阳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原则和路径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兴新、革故鼎新,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紧紧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党的坚强领导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在文化领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的全局出发,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根本灵魂、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归宿,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做到文化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为我们深刻把握和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价值引导。
坚持社会效益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发展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通过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而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赓续传承中华文脉,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坚持科技赋能。自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政策文件印发以来,中国的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有了更加明晰的战略部署,以数字技术赋能,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要顺应科技革命新趋势,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借助日益发展的数字技术,聚焦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博展示等重点领域,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传统文化业态提档升级,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信息、体育、装备制造、建筑设计等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创作生产效率,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
三、新时代繁荣发展江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昂扬斗志,持续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任务,不断提升赣鄱文化影响力。
(一)坚持自信自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把文化强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连续五年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配套举办江西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巡礼展、数字文化产业展等系列活动。连续五年发布年度《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江西文化强省营造良好氛围。
(二)坚持创新创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江西坚持对标最高、聚焦最好、锚定最优,把改革推进同促进机制创新、制度集成结合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出台《江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明确5大领域、14个方面84项重点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从制约我省文化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入手,突出重点重抓,主动担当作为,持续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力争取得更好成效。从更高层次上推动主流思想舆论、红色基因传承、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发展、意识形态安全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不断激发我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抚州、赣州、萍乡三地入选全国60个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宜春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贵溪市移风易俗改革、景德镇“夜珠山”消费带、德安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等一批改革项目先行先试,激活文化发展一池春水。
推动制定《江西省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17条重点举措,着力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文化资本布局、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攻坚发力、破冰前行。2022年,分户处置一批省直国有文化企业,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完成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脱钩移交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江西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促进文化企业发展提质增效》《江西石城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动“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蔚然成风》等经验做法被中央改革工作简报刊发;《江西锚定文化强省目标 加快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江西分宜推动县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入选中宣部文改办《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案例选编》。
(三)坚持普惠公益,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统筹不同艺术门类精品创作生产,加强对优秀作品孵化培育的资助奖励,努力推出一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重点抓好歌剧《八一起义》、电影《井冈星火》《奔月之嫦娥无悔》、电视剧《大道薪火》《浴血荣光》《向死而生》、理论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等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深入实施江西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抓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早期稻作和古代陶瓷文明考古研究,做好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考古调查研究,加快推动景德镇窑址申遗、万里茶道(江西段)联合申遗,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江右文库》编纂出版等重大文化工程,举办“江西诗派”高端学术论坛、主题书法展等活动,推动江西诗派、江西画派、江西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赣风鄱韵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群众文化供需对接、文化需求征集和服务反馈评价等工作机制,举办全省阅读大会,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情暖赣鄱”惠民观影、“万名艺术家下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四)坚持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用好用活江西丰厚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慧文旅建设,推动组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陶瓷科技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进“一部手机游江西”项目建设。组织开展“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嘉游赣”四季旅游宣传推广、“头部文旅企业江西行”等活动,全省5A级、4A级景区增长至14家、212家。提升“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等“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推进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建设工程,打造更多集文化创意、文旅科创、研学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新业态新场景,让更多展示中国气派的江西文化“火起来”。
大力实施《江西省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江西省文化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培大育强行动计划”,依托南昌世界VR产业大会等平台,运用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壮大以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切实增强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工程、赣鄱文创品质提升行动等,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让赣鄱文化“破圈”传播。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集团化、集群式发展,新组建省电影集团、省数字文化集团、省文投公司,设立省文投基金,完成募资19亿元。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持续做大“文企贷”信贷规模,213家文化企业获批11.81亿元贷款,有效缓解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题。2019年以来,共拿出3亿元省级财政资金,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资金奖励的方式,扶持了400多个数字文化、文化创意、文旅融合、文化智造类项目,带动上下游近600多家文化企业间接受益,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组织开展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省级特色文化街区、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工作,着力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4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50多家。2022年,全省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增加2家,10亿至50亿元增加9家。江西出版传媒集团连续十五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西文演集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先后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
作者:王广兵 江西省委党校第62期中青一班学员
工作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