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时评:掀起了“套路主播”的盖头,之后呢?

主播、网红、直播间打赏、刷礼物,这些词大家都耳熟能详。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一些人也瞄准“商机”,想抓住这波红利,赚个盆满钵满。今年3·15前夕,江西都市频道《都市现场》记者根据消费者提供的线索,进入一家网络直播公司入职上班,结果发现,这虚虚实实的背后是满满的套路。

擦边运营、卖惨人设、虚假定位、PK套路……果真是“不会演戏的主播不是好演员”。在这家名为“江西宇世网鸿传媒有限公司”的直播大军面前,何止是奥斯卡欠他们一堆小金人?故事还是老故事,伎俩还是旧伎俩。“抠脚大汉”伪装成“直播小妹”的手法,终究是靠话术联手割了“大哥”的韭菜,成就着平台方“日进斗金”的迷梦。

这些赤裸裸的骗钱把戏,已经游走在涉嫌诈骗的钢丝绳上。全链条的“套路主播”背后,本质都是情感诈骗。只不过,它们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网络直播,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而已。2021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 。主播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有着红线明晰的“操作说明”的。且不谈什么职业操守,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这已经是底线下的违法行为。

网络直播,蓝海一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占网民整体的68.1%;而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同比增长8.3%,用户使用率高达94.8%。随时随地看直播、须臾不离玩直播,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的常态。这个时候,如果“真实表达”与“欺诈营销”的疆域被混淆,流量与暴利的合谋之下,手机屏幕面前的看客注定是要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消费欺诈的版图内,“套路主播”已然唱起了主角。2023年央视3·15晚会刚刚曝光了“苦情戏”的直播套路,揭露了不少网红主播利用虚假身份和感情来诱骗老年观众消费的骗局。这些主播在直播间中假扮孤儿、残疾人、癌症患者等可怜角色,以博取观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同情和信任,进而推销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骗爱情也好、骗同情也罢,说到底,都是迎着人性情感的痛点而来,在真善美的“软肋”上做文章。这些“套路主播”,不仅侵犯着消费者权益、把互联网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更深度透支着社会公信、蚕食着网络生态与秩序。

媒体起底的套路,冰山一角而已。当疑似诈骗的商业模式竟然形成明目张胆的产业,至少说明两个病得不轻的问题:一是平台的纵容与宽宥。作为内容审查与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大面积出现“套路主播”的时候,不仅当事人需要“黑名单”伺候,平台方恐怕也难辞其咎。二是监管的相对滞后。网络主播已经不是什么“新职业”,但对网络主播行业的监管,依然显得牛栏关猫般粗放。“套路主播”不能成为铺天盖地的“假货”,总是没完没了地跟消费者“斗智斗勇”,加大整治力度势在必行。

灰黑产业的公开化,其实已经是明晃晃的举报信。今天,“套路主播”的盖头再次被掀起;关键是,“然后呢?”(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