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比三争”活动以来,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乡村振兴局围绕“打造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县”工作目标,始终把提升扶贫(帮扶)项目资产管护质效作为基础性工作,按照“资产管护数据化、数据管护实用化”的工作原则,聚焦“管护内容、管护体系、管护实效”的工作重点,形成以“1+3+N”管护责任为主要内容、以“宜码通”云平台为操作载体的扶贫(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护新模式,切实解决了扶贫(帮扶)项目资产“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管得好”问题,实现全县扶贫(帮扶)项目“不闲置”、资产“能增值”。截至2023年6月底,“宜码通”云平台共录入各类资产维护数据20多万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2万多人,公示项目1963个、资产8.3亿元,涉及9700多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
聚焦管护内容,资产摸排“码上知”
“宜码通”云平台将所有扶贫(帮扶)项目资产运行情况放在网上公开“晾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分析研判,对项目资产运行实行透明式、显微镜式管护,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一是“一类一卡”算总账。围绕2013年以来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彩票公益金、东西扶贫协作资金、地方政府债务用于支持脱贫攻坚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社会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单位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12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通过乡村两级自查、县级行业部门核查、第三方清查确权的方式,分类登记建账和信息上卡,汇总形成各类项目资产1963个、8.3亿元,其中确权到村到户的项目资产1899个、7.59亿元。二是“一产一码”建台账。针对全县经营性资产443个、2.6亿元,公益性资产967个、3.9亿元,到户类资产553个、1.8亿元,全部录入万载县“宜码通”云平台系统,系统对每个资产自动生成唯一的二维条形码,明确每个资产身份信息,确保“一产一码”,扫码即知资产名称、类型、性质、形成年份、产权归属等详细信息,实现资产全过程跟踪管理。三是“一季一训”防错账。每个季度末,县扶贫(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中心定期召开一次调度培训会,通报“宜码通”平台预警信息处置情况,常态化对“宜码通”云平台系统操作员进行指导培训,做到项目运营、问题排摸、后续管理“三统一”,防止“虚假管护”。
聚焦管护体系,责任明晰“码上督”
“宜码通”云平台以万载县乡村振兴局微信公众号为前端载体,运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系统双结合,对项目资产维护数据进行互联网化实时监控,形成县乡村三级无缝隙管护体系,让“纸上监督”变成“指上监督”,解决了“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一是建立县级“宜码通”资产管护中心。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双组长的万载县扶贫(帮扶)资产后续管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管护中心于县乡村振兴局,建立5项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安排了4名专职干部具体抓落实。每个乡镇(街道)均设立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分中心,统筹调度项目资产后续管护重点工作。二是创新乡村“1 3 N”管护机制。即乡村两级按照“1个项目 3员(巡护员、管理员、监督员)联动 N群体协同”的工作机制,对公益性、经营性资产设置“微信打卡小程序”,做到“巡护员扫码巡护、管理员扫码管理、监督员扫码督促、社会群众扫码共管”。巡护员一般由经营主体或公益性岗位员兼任,管理员一般由村干部兼任,监督员一般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兼任。目前,对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已落实巡护员402人、管理员180人、监督员17人。三是强化资产管护责任。巡护员负责资产的日常巡护,每月25日前通过扫码小程序上传一次管护过程,如资产现状问题、管护前后对比等。监督员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通过扫码小程序对巡护员进行考勤和解决一般性问题。管理员负责资产的日常监管,对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沟通、督促整改落实,并通过扫码及时上传问题整改情况。社会群众通过扫码参与项目资产的共建共管。平台运行以来,共派出1727条预警信息,全部整改到位,督促解决557个小微民生问题。
聚焦管护实效,收益分配“码上清”
“宜码通”云平台包括会员账号、打卡签到、项目公示、一产一码、收益分配、信息预警等六大功能,以二维码的方式,让社会各界对项目运营和收益分配情况一“扫”可登入、一“键”可查询,解决了“管得好”的问题。一是做大总量优资产。对经营性资产,各村级扶贫合作社采取租赁、承包、合作等方式,按不低于8%的比例进行收益。对公益性资产,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范围,推进物业化管理。对到户类资产,村级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帮扶,由脱贫户自主管理经营。目前,全县微工厂、光伏、仓储设施等经营性资产443个、2.31亿元,年均收益率8%以上。二是盘活存量管分配。按照集体所占股份分红后入集体账户管理,由集体实行二次分配,用于失能弱能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发放、发展和维护小型公益事业、开展小微奖补等,杜绝“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目前,全县各村集体每年分配资产收益1800多万元,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8000余户持续增收。三是处置残量守底线。对确需处置的资产,召开脱贫户代表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对处置资产进行评估,乡级审核后将项目处置资料上传至“宜码通”云平台系统进行备案,并及时通过网站、公示栏向群众公开,确保各类资产依法规范处置。(陈国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