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样式雷”

一榫一卯接合紧密,梁檩门窗一应俱全。今年年初,由江西12人团队用半年时间精心打造的“样式雷”——天坛祈年殿木结构模型亮相2022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受到来自海内外记者、持权转播商以及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纷纷前往“打卡”,引发了一股江西“样式雷”热潮。

“样式雷”是指一个传承古建筑技艺的雷姓家族,来自江西永修。在清代,内务府专门负责皇家建筑样式设计的机构被称为样式房,雷家因为建筑技艺高超,七代人都被选为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后人便尊称雷家为“样式雷”。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南昌中山艺术博物馆内的样式雷纪念馆,探寻“样式雷”背后的故事。

八代皇家建筑师

“一家江西样式雷,半部中国古建史”。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清东陵、清西陵……中国五分之一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样式雷”家族。而“样式雷”的起源,得从这个建筑世家的第一代雷发达说起。

据在南昌打造样式雷纪念馆的发起人、南昌本土知名建筑师揭保如先生介绍,雷发达身上有一个传奇故事,正是这个故事开启了“样式雷”家族的建筑传奇。明末清初,雷发达随亲属前往江宁(今南京)从事木匠工作,康熙年间应皇家招募修建皇家宫苑而入京。雷发达进京后先被安排修建畅春园,随后被临时抽调到紫禁城的修缮现场。就是这个偶然的机遇,让他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

按照传统观念,上梁不仅是建筑工程基本完成的标志,也是天意顺逆的彰显,上至皇家宫殿下至小民陋室无不如此。太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首,是皇帝的金銮宝殿,其上梁成败代表着天意民心,因此意义非同寻常,康熙帝特意择定吉日,亲自主持典礼。

由于修缮太和殿时缺少大的木头,仓促之间主管官员只从明代殿陵中拆取了一根大的金丝楠木用作太和殿大梁用料。可就在金梁举起往下落时,偏偏因为卯榫不合致使大梁被悬在空中难以到位。此时此刻,工部官员个个相视愕然,康熙也大为不悦。雷发达见状,自告奋勇要上去补救,按规矩这活儿最少是个七品官才能干,工部官员对他的技术有信心,于是为他换上了七品官的衣服。雷发达上去后从袖里掏出斧头,只听得“咔咔咔”几声,金梁稳稳落下,承接之处丝丝入扣。上梁大礼完成后,皇帝当场封了他七品官。“正是雷发达这三板斧,开启了‘样式雷’家族传奇。”揭保如告诉记者。

之后,雷发达之子雷金玉作为“样式雷”第二代传人参与了皇家园林畅春园工程,他虽然年仅20多岁,却技艺不凡,名号享誉京城。雍正年间,朝廷开始修建圆明园,雷金玉被任命为圆明园样式房掌案,成为雷家第一位担任这个职务的人。

此后,除雷金玉外,雷家还有六代成了清朝样式房的掌案人,分别为第三代雷声澄,第四代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第八代雷献彩。

榫卯、斗拱建构中国建筑美学

记者一走进样式雷纪念馆,就被位于大厅中央的天坛祈年殿木结构模型吸引了目光。整个模型以天坛祈年殿为参照按比例用楠木复原制作,气势非凡,各部件严丝合缝,工艺考究一丝不苟。作品大到分层组合,小到鎏金宝顶、栏杆望柱、隔扇门窗、三重屋檐,每一处细节都纤毫毕现。

整个营造为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散状,没有使用大梁长檩及铁钉。“整个模型以二十八根楠木柱分别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其中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柱子象征着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揭保如的女儿揭建云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天坛祈年殿由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主持复建。

在纪念馆中,还有许多还原的榫卯木结构件。据了解,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建筑形式,这种构件连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样式雷’将榫卯结构充分运用于建筑之上,深刻展现了中国建筑美学。”揭保如告诉记者。

“‘样式雷’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声名远扬,还在于其将官式建筑高度规范化、标准化、预制化。”揭保如告诉记者,“第二代‘样式雷’对宋代以来木工中一直沿用的‘斗拱’技艺进行改进,以卯口宽度为基本尺寸,形成由‘斗拱’变‘斗口’的新模式,优化了设计与施工的科学衔接。从那时起,清代重要建筑所用柱子的粗细、高低、梁枋的大小都是以‘斗口’为基本单位来计算。直到现在,清代皇家建筑中的这项木工技艺都无人撼动。”

“样式雷”图档

助力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传承

据了解,“样式雷”家族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图档、烫样和工程作法等资料及相关文献,除了流落海外的,目前还有2万多件留存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地,被称为“民族瑰宝”“世界珍宝”,这些图档涵盖了众多类型,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结构的尺寸,全部有所记载。此外,“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从这批图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陵寝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基础施工,从地宫、地面、立柱直到最后屋面完成,体现了“样式雷”技艺在建筑施工程序上的过程。

其中,以“样式雷”为名称的“建筑图档”还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也是中国迄今为止的第五项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作为图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馆中,还展示有“样式雷”家族最重要的传承之一——烫样的仿制件。所谓烫样,就是一种立体的设计模型,主要为皇帝御览而制作。烫样由秫秸、木头、纸板等粘贴制作而成,因制成后需用小烙铁将细节部分烫平,故名烫样。其形式上分为组群建筑和单群建筑烫样。

“这些烫样是我们专门组织去故宫学习后,由我们的工匠专门制作展示的,只是为了展现‘样式雷’这一份传承。”揭保如告诉记者。

“样式雷”烫样绝妙之处就在于,既可灵活拆装分解,又非常注重中式古典美感和色彩的运用。“‘烫样’就像是古代楼盘的‘沙盘’,在前期制作过程是非常难的,因为没有前人可以效仿。”揭保如表示,“即便是绘制施工图前的模型,也无不浸透着一代代雷氏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与执着。这不是激情所就的冲动投入,而是历经岁月迸发出的愈发持久而精粹的专注与坚毅。建筑的语言,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工程伦理的不断发展。”

揭建云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烫样和图纸,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美感之妙才得以彰显,“样式雷”作为一个时代建筑风格及民族风情才能得以体现,先辈的智慧与才思才得以保存和传承。(南昌日报记者 欧阳雨婷/文 魏勇剑/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