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妈妈考上博士”乘风破浪并非年轻人的专利

陪女儿考研,自己却先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去年在武汉毕业的56岁硕士毕业生周亚松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最励志母亲”。今年7月初,通过一年努力的周亚松收到了韩国秋溪艺术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7月9日《长江日报》)

对于许多人来说,考研、考博是为了在学历金字塔上“更上一层楼”,从而将知识、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转化为财富和社会资本,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最励志母亲”陪女儿考研既饱含着中国式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关爱与深情,也隐伏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陪考妈妈考上博士”则是源于她对专业的热爱,源于她丰盈精神世界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书不能带来更高的职位、更加体面和光鲜的生活,不少人就会觉得读书没有用、不值得。虽然这种将教育当成改变命运手段的价值认知无可厚非,但读书有用并不局限在物质层面改善人们的生存生态,也应包含另一面,即通过读书来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

一位诗人、文学教授在给毕业生的寄语中谈到,“总是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拷贝,哪怕这个拷贝很精美”。当许多同龄人享受退休后的闲适与惬意的时候,“最励志母亲”却在和自己较劲,通过不断的磨砺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仅考上了研究生,还考上了博士。

火爆的“老年大学”,折射出老年群体对丰盈精神家园的渴望。与同龄人相比,周亚松选择了一条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道路。“陪考妈妈考上博士”既需要个体的努力与坚持,也离不开“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对于一些不再年轻的人们来说,终身学习很多时候不再是为了“钱袋满当当”,而是为了避免“脑袋空荡荡”。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在有些人看来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有的人却乐此不疲;“陪考妈妈考上博士”没有多少功利与算计,而是简单和纯粹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更进一步说,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只要心中有梦想,上了年纪的人们也可以做到。

不迷恋学历,读博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有的人将读书当成一个痛苦的过程,“最励志母亲”却将读书看成是一个快乐式参与的过程。与读书苦、读书累相比,周亚松更在乎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愉悦、满足感与成就感。有了这种成熟、平和的心态,人们才能潜心读书,才能通过终身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杨朝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