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是指达到世界先进、前沿和发达水平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式。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虽然对后发国家的道路选择具有借鉴意义,但一国选择什么样的经济现代化道路,生搬硬套是不可行的,而首要考虑的应是自己的基本国情。找到成功的经济现代化道路,一定是基于符合其基本国情的探索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基本经济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经济现代化规律的认识,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指导原则、发展阶段、增长理论、战略路径、动力模式,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基础,是新时代指引中国经济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中国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其根本目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根本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和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必须加强党对经济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达到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趋同”过程,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要求,坚持党对经济现代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要求,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色,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指导原则

经济现代化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现代化的先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安全发展理念,从理念层面回答了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发展路径、经济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贯穿新时代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紧密联系的集合体,需要在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驱动经济现代化进程,探索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经济现代化目标。

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还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历史上因为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等而使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断或者倒退的案例并不鲜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增强风险意识,既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防范“灰犀牛”事件,围绕粮食、能源、产业、金融、网络、生态等关键领域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也出现了阶段性变化的特征。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用速度、结构和政策三方面的特点将经济发展阶段概括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概括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特征,进一步对我国经济现代化阶段性变化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从经济现代化进程看,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这种现代化阶段的重大变化需要经济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基于对经济现代化阶段变化的进一步认识,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新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题要求,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表明了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从工业化理论看,中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新发展阶段表明中国开始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质量工业化阶段。这实质上意味着新发展阶段是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需要跨越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一是在2025年前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二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突出特征和发展主题。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增长理论

一个国家要实现达到世界先进、前沿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现代化,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对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的关注,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经济增长本身可以包括经济活动的量的不断扩大,还包括经济活动的质的提升。经济增长的量的扩大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度量,而经济增长的质的提升需要基于发展理念等来具体界定。大量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量,经济增速及其影响因素是其核心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等新特征,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经济增长质量高低要用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来界定和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创新,表现为经济增长具有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增长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是经济增长的必由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充分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可以认为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体系。其中除了GDP增速外,还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人均预期寿命、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多个指标。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阐释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可以说是质量优先的经济增长理论。质量优先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全新的理论创新,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更多是关注经济增长数量——GDP增速的传统,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经济活动的质的提升上。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实现经济现代化,既需要发展理念指导,还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特征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战略路径规划。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任务,以及深入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经济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尤其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尤其是将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实现供需动态平衡。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关键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8年,进一步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新要求,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政策要求。2020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供给侧有效畅通,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有效协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要求是经济增长源泉从要素投入的数量扩张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的质量提升,这是新时代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实现经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路径,对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以及产业、区域和企业各个层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提出了现代化的标准,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制度保障,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城乡区域体系、分配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各个方面分别入手,协同推进,从而实现经济现代化。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这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从低碳经济角度明确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实现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突出特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现代化战略和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现代化战略和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事关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现代化战略和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从成本驱动、出口导向、高速度工业化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通过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的创新来驱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也体现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求和本质特征,我国经济治理与宏观调控体系需要沿着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协同的方向不断完善,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原则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形成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改革与管理有效协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效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些战略路径,都是针对新时代发展阶段变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而展开的,内容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要指出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支撑。因此,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是需要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机地系统地放在一起来理解的。

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模式

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可以对经济现代化过程的动力模式进行划分,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两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大体可以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而前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同样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也会有具体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差异。经过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成功探索出全新的经济现代化动力模式——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增长、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围绕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一是继续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在高起点上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充沛的动力。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本主义经济也始终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经济危机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持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经济现代化的全新动力模式。

总之,从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到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从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到经济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路径,从经济现代化的增长理论到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模式,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给出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法论,要求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等,这也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步入了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实现经济现代化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作者黄群慧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