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时评:遏制“高价彩礼” “举报”非“良方”

彩礼彩礼,只是添了些彩头的“礼”。《婚礼文》有云,“委禽奠雁,配以鹿皮。”动物也好、布帛也罢,乃至后来的茶叶、金钱,彩礼原本就不是什么陋习,乃是传统婚恋文化的礼节表达。不过,时移世易,在各种攀比心理和物欲支配下,有些人把彩礼弄成了面子的pk,变成了婚娶难以承受之重,在一些地区甚至远超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

近日,江西赣州大余县一则关于农村婚嫁彩礼举报公告引关注。举报范围是,农村婚嫁彩礼超过人民币8万元,婚车超过6辆,婚宴超过15桌,每桌超过800元。地方部门回应称,该公告确曾发布过,“主要是针对公职人员的”。目前已删除,以后也不会再发布。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规矩标准定好了,善良风俗就水到渠成了。时下,高价彩礼依然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将“零彩礼”一词带上了热搜;随后,#专家称零彩礼不符合传统婚俗#话题又闪亮登榜。人多口杂,意见难统一,敢于立规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余县以举报方式来治理“天价彩礼”,初衷是好的。

彩礼适度,就是礼节;彩礼过度,就是负累。高价彩礼并不是“家务事”、小问题。事实上,高价彩礼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的主因,同时,带来城市年轻人恐婚、不婚等问题。就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提升低迷的生育率,会给人口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点名高价彩礼,明确提出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农业农村部也宣布将其纳入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遏制高价彩礼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剑指高价彩礼可以理解,但是通过举报方式来进行治理,值得商榷。一则,高价彩礼本身源于风俗变异,源于群众观念出现问题,“举报”可能引发群众抵触,甚至导致村民之间的信任危机;二则,婚嫁是民间喜事,只要不违法违规,就很难进行处罚。再者,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也好,传递健康婚恋观也罢,都需要久久为功,并不能一蹴而就。

“举报彩礼超标”,短时间看会有震慑效应,但不是治本之道。毕竟,彩礼金额和结婚程序的决定权不在官方,而在民间,政府能够积极倡导,却不能直接干预,对于公职人员亦如此。当前,从各地治理探索和实践来看,大多地方也只是柔性化出台条例或者意见,通过举办“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活动,鼓励“零彩礼”“低彩礼”。比如去年南昌市就组织了“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还有前几天吉安青原区也组织了首届“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这些婚嫁新风体现出一种柔性引导和激励,让人耳目一新。倡文明新风,让风俗更清朗,少些“简单”,多些“耐心”,或许会更好、更有效。(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