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新岗山镇:念好“三治经” 擘画乡村善治“新图景”

德兴市新岗山镇坚持党建引领,以自治为重点、法治为抓点、德治为落点,念好“三治经”,实现“1+1+1>3”的治理效能,不断做优乡村治理“大文章”。

党建引领,建强指挥中心

充分发挥党在“三治融合”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巩固夯实治理阵地。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健全“行政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建立10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党小组38个、划分十联户312个,联动群众3120户,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二是选优配强治理队伍。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似的原则,整合村级治安员、护林员等岗位,推动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调整优化网格38个,设置网格员43名。选取一批驻村工作队、乡贤、老干部、老党员担任调解员,全力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乡村治理“生力军”。三是创新打造治理品牌。以党建特色活动推动三治融合,召开“干部擂台赛”8次,形成争当先进、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推动三治融合工作。创新“板凳会议”基层治理品牌,组建10支“板凳”队伍,深入百姓家中,最大范围内“撒网”,当好民意“收集员”,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20余件,当场解决和答复370余件。

自治强基,建设和谐乡村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代表评事会、民事服务团、法律协助团、公德评议团“一约三会三团”架构,让村民在基层自治中“唱主角”。首先,决策重民意。利用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代表评事会等协商议事平台,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让村“两委”的“所谋所为”与群众“所期所盼”完美结合。例如,西坑村村民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决策,选择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2023年该村引进了投资3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种植辣椒、冷水茭白、西兰花。其次,治理汇民智。把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抓手,按照“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认、大家守、大家评”的原则,聚焦村民自治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约束内容,使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从以前的“站着看”变成“主动干”。例如,占才村通过将杀猪禁渔写入村规民约,压实生态保护责任;新建村将文化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群众自发组织了龙舟赛、舞龙灯、旗袍秀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有效传承。

法治保障,打造平安乡村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一是法律宣讲控源头。建立健全司法所、综治中心、派出所多部门的联动机制,组建法治宣讲志愿服务队,定期入户开展“法律进乡村”等专题活动,同时发挥“法律明白人”“联村法官”等群体作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按需精准普法,引导村(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32次,惠及群众26700余人。二是诉前调解广应用。推动更多力量向疏导端用力,组织司法所、法庭、派出所、交警队等政法部门及水利、林业、农业、自然资源所等“属事”部门下沉职能和力量,与“属地”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构建“定期共商、信息共享、协同共治”的镇、村、组治理“蜂巢”共同体,全面及时化解矛盾。例如,新建村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实现全年“无讼”,诉前调解率达90%以上。2023年以来,新岗山镇共录入有效网格事件2354件,并办结2354件,办结率达100%。上级转交信访件12件,按时办结率75%。市长热线件50件,响应率100%。三是法治文化润人心。精心打造基层普法的坚实阵地,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汇演和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通过普法rap、普法歌曲、普法三句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在村主要干道、文化广场等地设置普法宣传栏、宣传墙、法治标语114处,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潜移默化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德治教化,构筑文明乡村

通过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打造基层德治建设高地,开创群众道德建设新局面。以评立德。依托“道德评判团”“红黑榜”等载体,针对村里“法律管不到、村民很反感”的事情进行评理、劝说,开展“最美清洁户”“文明家庭”等典型评选活动,选树典型。涌现出了中国好人、江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程学谦,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齐有元,全国最美家庭程家大院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以点带面,引导村民自觉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以文养德。依托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挖掘良好家风家训的传习作用,修建了三贤文化广场、兴建了柳湖文化广场,自发组织编纂了《新建村志》,弘扬崇学重教的风气。同时以“童心港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文化活动宣传主阵地,定期宣传优秀文化故事,开展主题宣讲150余次。以规促德。发布德治指标体系,通过“三治积分”等方式,将遵守规范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赋分,适当给予奖励,让村民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对个人、家庭和村子的积极作用,“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让村民更有获得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