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谈丨格局有“度” 年轻有“为”

“人生如同登山,如果格局打不开,就犹如站在山下徘徊,困于方寸之地,往往满目荒凉;如果格局打开了,就好似站在山巅鸟瞰地面,苍茫天地尽收眼中,气度自然开阔、处处都是美景。”格局就是一个人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的高度。格局蕴藏于内心,融入于精神,虽然看不见,但却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长的路,能干多大的事。年轻干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程的一份子,不妨在“三个度”中成大美格局,进一步感悟初心使命,培养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让年轻有“为”。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世界,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有豁达开朗的“修为”。如果你曾晚上凝望过夜空,你曾站在苍山之巅上看过云卷云舒,你曾极目远眺过浩瀚大海,就会瞬间明白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渺小,就不会对一些东西再怨天尤人、牢骚太盛,也不会再庸人自扰、画地为牢。环境决定了人的认知,认知决定了人的格局,格局大的人看到的是整体的风景而不是小小的瑕疵。年轻干部要走出自己的局,放开自己的心,明白个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明白宽厚和包容才是对世界的正确态度,最后也要有看惯春花秋月的洒脱从容,以大自然为师,去理解人生的意义,正确处理是与非、俭与奢、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突破格局、志存高远,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从历史的“长度”思考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有战略统筹的“能为”。季羡林先生在《用历史眼光看待一切问题》,中讲到:“端在启蒙,应该让中国人民从上到下都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事,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眼光。”这告诉我们年轻干部,看待自己要有全面观点,明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可取,要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够从最根本去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触摸历史,可以让我们想得更深更远。年轻干部在面对现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挫折时,要学会用看历史的眼光来突破自己的格局,不妨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就会发现眼界越来越开阔。

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担当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雄心壮志的“作为”。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学医,为的是悬壶济世,拯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然而当他发现费力拯救的国人的思想却是麻木的,毅然决然地选择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人沉睡的意识。正是因为鲁迅先生这种以国家为高度的格局观,才为中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带来了曙光。拥有大格局的精髓就在于使命感,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克服“一亩三分地”的思想禁锢,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明白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做工作、谋发展要从国家、民族、群众利益这个“大格局”中出发,要从“小我”走向“大我”,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去奋斗、去抛洒青春和热血。(杨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