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监狱:“穿针引线”话改造

引子:受文化教育、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人的思想复杂多元,而对于一些积习难改的服刑人员来说,想转变其观念和想法又何其艰难。

为了提高改造质量、践行改造宗旨,共勉共励、共同进步,下面,请与小编一起分享一位资深警长的改造心得。

“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警区如何“穿针引线”,如何及时、有效地实现教育改造目标,是监狱基础单元警区的矢志追求。

既要“大处着眼”

也要“细处落笔”

牢固树立“只有走近服刑人员,才能管好服刑人员”的理念,将格局放大,思考重点、思维方式提升至监区甚至监狱层面,畅通服刑人员矛盾的“预防、摸排、化解”等信息渠道,以监舍为单元,以“思想互帮、技术互教、行为互管、生活互助、责任互负”的“五互”为抓手,建立矛盾信息反馈网络。同时,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监舍调解员”管理方式,主动预防、及时干预,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化解前,化解走在调处前。

服刑人员黎某,性格敏感偏执冷漠,入监后封闭自己,不与他犯交流,对民警的教育谈话或沉默、或回避。民警分别从“责其罪”“教其能”“解其忧”入手,充分发挥“监舍调解员”作用,对其循循善诱,注重激发其良性情感,适时辅以亲情帮教,终于水滴石穿,让黎某重燃生活的希望。现黎某为人热情,遇事主动帮忙,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改造活动,在他的影响下,成功地形成带动效应,让警区的改造氛围为之一新。

既作“聆听者”

又作“金话筒”

微信图片_20231103092212

对服刑人员实施个别谈话教育是基层民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一次谈话前,民警都要准确掌握需要谈话信息,把握好谈话时机和空间,认真思考“为何谈”“和谁谈”“谈什么”“在哪谈”“谈后做什么”,做一名忠实的“聆听者”。紧扣服刑人员的自弃心理,抓住“内燃点”;紧扣服刑人员的消极心理,找出“醒悟点”;紧扣服刑人员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发挥“金话筒”作用,切忌高高在上讲“大道理”,让服刑人员对所言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与社会产生联结,真正将“虚”功做实。

服刑人员陈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入监以来改造消极,成为民警重点攻坚对象,警区制定了“倾听—沟通—信任—稳定—破壳—转化—巩固”七步走方案,在生活中,把陈某当成平等地位的“朋友”,历时半年,陈某由原来的“顽劣分子”变成了遵规守纪的“改造先锋”。

既要注入“活力因子”

也要激发“内生动力”

砥砺“三更灯火,脱鞋下田”的实干精神,开展各类教育改造活动,充分发挥教育“攻心治本”的作用。

以民警为主导,定期开展“监区之眼大讲堂”“教育改造专题课”等,打开服刑人员看世界的视野之窗;打造警区图书角,制定完善的借阅管理制度,让阅读点亮人生。制定“逢节有教”改造计划,每逢国家传统节日,适时组织红歌合唱、升旗仪式、心理拓展等主题活动,引导服刑人员珍惜当下、正己自新、心怀感恩。

以服刑人员为主角,开展“高墙内的朗读者”等系列活动,通过朗读谈体会、说转变、促改造,让朗读升华思想、荡涤心灵;开设自助讲坛,给服刑人员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服刑人员赋能成长、助人自助,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服刑人员严某,原为一个“刺头”,性格外向,遇事冲动,但是严某对服刑生活有独立的思考,乐于表现自己。民警善用所长,在开展的各类教育改造活动中让其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作用,使得严某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民警乘势而上,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现严某张弛有度、遇事理性,改造成绩不断进步。

事实证明,上述工作法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一步,监区将深挖方法、总结经验,力求让教育改造成果遍地开花。 (董   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