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江西】南昌大士院的美丽蝶变

核心提示

暑假,“大学生特种兵”又纷纷出动了。

7月15日7时许,来自广州的大二学生赵佳佳和朋友抵达南昌火车站后,直奔大士院街区。“白糖糕、拌粉、瓦罐汤……都是必‘打卡’的美食!”赵佳佳一边在手机上翻阅着攻略,一边兴奋地说,“我们一大早赶来这里就是为了尝尝最正宗的南昌早餐。”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老住宅区,凭借着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地道的南昌风味,去年以来,大士院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南昌市东湖区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街区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在保留老南昌烟火气的同时,也让大士院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

老街焕新,城市旅游新名片

记忆中的色调、复古的店面招牌……走进大士院街区,一家家小店鳞次栉比。滕王阁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杨邸著介绍,此次提升改造保留了大士院的历史风貌,不仅按原貌复原了嘉宾楼,还新增了双层挑檐设计的“大士院老街”牌楼标识,并通过彩绘、招牌酒幌、路标等点缀方式,展示老南昌风情,增强游客体验感。

7月15日10时,“老南昌白糖糕”门口又排起了长龙。“我卖了8年的白糖糕,没想到现在这里成了旅游‘打卡’点。”店主胡美永边说边忙碌着,“今年‘五一’期间,我每天都要卖掉上万个白糖糕。现在正逢暑假,我们夫妻俩忙不过来,把儿子和侄子都叫来帮忙了。”

大士院街区的改造不仅让老店生意更好,也吸引了不少新店入驻。“90后”闵玥正是瞄准大士院“自带流量”的属性,今年6月,她将家中的传承老店“辣霸王全频道米粉”开到了这里。“我外婆36年前在南昌的一条小巷里开了这家米粉店,我妈妈接手后又传给了我。”闵玥说,“老店面积小,环境也一般,于是我在大士院开了分店。依旧是老味道,但店内装修风格、用餐环境都提升了许多。”

杨邸著告诉记者,大士院街区目前有200余家餐饮店铺,为方便管理,街区专门成立了运营管理指挥部,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交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店铺的商业业态、日常运营等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大士院片区的4个社区都会组织志愿者,在街区内提供秩序引导、行李寄存、美食推介等服务,确保游客玩得舒心畅心。”他说。

据统计,自“五一”开街以来,大士院街区日均人流量4000余人次,“五一”期间的日均客流量高达29.48万人次,一条街带火一座城。

▲大士院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体验

近年来,随着“无边界旅游”的兴起,人们不再只为一个景区而到一个地方,还可能是为了一家小吃店、一家手作铺,甚至一个菜市场……这些新型旅游“打卡”点,往往集中在街区里。

开放的街区,既能满足外来游客休闲需求,也应容纳当地居民鸡犬相闻的日常;既应是“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也应是居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新场所。不仅关照外来者,更要关照本地居民,大士院街区的提升改造正是“主客共享”理念的生动写照。

“以前的大士院,不仅环境脏乱差,治安也堪忧。”今年33岁的居民刘晓静从小在大士院长大,“现在环境干净整洁,治安也越来越好,住在这里更有安全感了。”

杨邸著说,不仅白天有滕王阁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大士院街区巡逻,晚上还有社区志愿者和民警组成的巡逻队夜巡,联合守护当地居民安全。

在刘晓静看来,如今,她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我家住在大士院,欢迎来‘打卡’。”

41岁的罗华荣22岁起就在大士院经营“小罗子汤店”。这些年,他的店铺面积从最初的40平方米拓展到如今的1000平方米,员工从夫妻二人增加到50余人,他的店也成为街区内最火爆的店铺之一。说起大士院的变化,罗华荣如数家珍:“政府每隔几年就会对这里进行翻新,街面越来越平坦,再也不会污水横流,停车也有序了……”他说,正是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给了他不断扩张生意的信心和底气。

今日的大士院街区,已成为联结居民和游客的新场所,邻里文化的“和气”与商业文化的“烟火气”可触可感、相互交融。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往来互动,也促进了思想、文化、感情交流,实现“主客共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