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余渝水区:探索“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新模式

原标题:

通过乡镇商会动员社会力量助善治促共富

江西新余渝水区探索“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新模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 张典标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商会办公楼里,这幅标语令人印象深刻。

水北镇位于五县十乡(镇)交界处,曾因民风彪悍,被称为“是非之地”,矛盾纠纷多发一度成为当地“心头之患”。2012年,在当地党委领导下,这里诞生了江西全省最早的乡镇商会——水北商会,通过引导本土企业家参与基层治理,利用乡贤的影响力,协助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很多陈年矛盾烟消云散。从动不动拳头相向到有事好商量,从两村“结仇”互不嫁娶到和好通婚,把互不相让的“纠纷之地”变携手合作的“发展高地”……乡风村貌为之一新。

当地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在商会成立党委,引领发展出“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党建+乡镇商会”模式,在继续参与基层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商会会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对水北商会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肯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听取关于水北商会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汇报时,称赞这一行动是“壮举”。

目前,“党建+乡镇商会”基层治理模式已覆盖渝水区所有乡镇,并在新余全市27个乡镇推广。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养老。”脱胎于水北商会会员创办的公共食堂的颐养之家,目前全区共建成227个,180个行政村全覆盖,供养老人3253人,乡镇商会先后为之捐款捐物3500多万元。

“有了书的陪伴熏陶,我觉得我们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留守儿童胡可心,因为家门口有了一座图书馆、常读书而变得阳光自信,成为水北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水北商会在镇上捐资修建的这座图书馆,是渝水区乡镇商会支持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一个缩影。

“今年,铁皮石斛就可以采收,年收益预计可达3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29名脱贫户从中分红,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增加6万元,一举三得呢。”在水北商会常务副会长习润根领办的慕江村习家村小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支书简华高兴地说。目前,渝水区乡镇商会积极参与推动共同富裕,单独或联合组建工厂化养鱼、果冻橙等致富带头人专业委员会6个,建成培育中心1个、实训基地5个,培训致富带头人300多人。

善解疙瘩化解陈年矛盾,热心公益支持一方民生,领头创业带动农民增收,搞活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渝水区通过乡镇商会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家助善治促共富,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原标题:

助基层治理促共同富裕,“小商会”大作为

“党建+乡镇商会”:江西新余渝水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样本观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 李兴文 胡锦武 张典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对新余市渝水区乡镇商会之一的水北商会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肯定;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听取来自江西的谢茹委员关于水北商会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汇报时,称赞这一行动是“壮举”。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各地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内涵,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渝水区“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模式具有样本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当地党委组织引导下,渝水区乡镇商会秉承“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的理念,“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引导会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建设——善解疙瘩化解陈年矛盾,热心公益支持一方民生,领头创业带动农民增收,搞活经济促进共同富裕……通过乡镇商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善治共富的“渝水模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缘起:善用威望影响,调解矛盾纠纷

“出事了!”

2011年2月,本该是和谐喜庆的春节,渝水区水北镇南塘村和李家村两村村民却剑拔弩张,因山林权属、地界问题引发争议,双方几十人各操家伙,有的已动上手,一场严重冲突即将发生……

水北镇是江西新余市“北大门”,位于五县十乡(镇)交界地,乡镇边界线长,靠近边界线的都是上千人的大村庄,历来民风剽悍。长期以来,水北镇村民之间因林地、道路等引发纠纷时有发生,所谓“小闹天天有,大闹三六九”。曾经的水北镇,被称为“是非之地”。

南塘村和李家村有陈年矛盾纠纷,一向关系紧张,甚至互不嫁娶,当地党委政府认为单靠常规的警力介入难以治本。“找村里说话有分量的出面调解试试?”镇领导动员两村6位民营企业家参与调解——他们都从事建筑行业,常有生意往来。6位企业家分别为受伤的村民掏了医药费,接着又协助政府部门引导劝解,终于使两个村的代表坐下来,划定了地界。一场危机化解了!

事后,水北镇党委政府召开事件处置复盘会,一致认为有威望的民营企业家参与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一年,时任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刚走马上任,就走遍了全镇172个自然村,又寻访水北镇走出的企业家和领导干部等乡贤,问计乡村治理。

改革开放以后,水北镇大批农民洗脚上田,闯荡市场经济大海。他们秉承“精工水北,信誉天下”的信条,从“一把泥刀一把锯,走乡串户赚钱去”到“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南闯北当老板”,发挥“工匠之乡”“建筑之镇”的优势,形成了建筑产业一条龙,并逐步走出新余、跳出江西、迈向全国。

水北镇5.6万余名村民中有2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从事建材、建筑等生意,百万、千万富翁不在少数,可以说村村都有致富能人。

一通走访下来,周金林发现,不少纠纷的背后都有经济因素,请致富带头人出面,一些矛盾、纠纷往往会迎刃而解。他寻思着:能不能将这些“能人”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发挥“新乡贤”作用,成为党委政府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想好了就行动。2012年9月,300多名水北企业家组建成立了水北商会,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市直属乡镇商会;同年12月,水北商会党委成立,是江西省首个乡镇商会党委。

“2011年,我刚到水北当党委书记,省里就给了社会治安‘黄牌警告’。2013年我们得了全省先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2年商会成立后,发挥了积极作用,治安形势稳定了,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周金林说,本土企业家从以往可能被裹挟进纠纷使问题复杂化,到变为化解基层矛盾的正能量,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及时互通,矛盾纠纷一有苗头,就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二,原来各村企业家可能彼此不认识,各村之间有了纠纷,“各为其村”先护着本村,往往使矛盾激化,现在都是商会会员,是“同事”了,遇事先沟通,再帮忙“灭火”;第三,企业家交际面大,见多识广,经常能为化解矛盾支招出主意。

“成立商会的最初目的,就是让那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矛盾纠纷。这些‘新乡贤’有思想、有头脑、见过世面,他们做群众工作,有基础也有号召力。”周金林说。事实证明,水北商会把当地的人缘、亲缘、乡缘关系理得非常清晰,一旦发生重大事情,可立即找到相关人员调解。商会充分发挥人脉优势,依法依规引导村民走合法路径解决问题,信访量大幅度下降。

水北商会顾问敖小海举例说,一些矛盾纠纷我们打个电话就能知道当事人是哪个村的,家里谁说了算,在哪个商会成员的厂里干活……再由老板出面协调,问题不出乡镇就能解决。

及时总结水北商会的有益探索,渝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推广,各乡镇相继成立本地商会。

“乡镇商会及企业家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成为党委政府处理矛盾纠纷的好帮手。”渝水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喻建军充分肯定商会的作用。

水北镇习家村和邓家村存在山地纠纷,两个村一度关系紧张。水北商会原常务副会长习润根主动找到两个村小组负责人,调解矛盾纠纷。经过商议,他先后斥资50万元租下“纠纷之地”,又投资300多万元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带动两个村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将“纠纷之地”变成“发展高地”。

“李家村和南塘村已经五六年没闹过纠纷了。”水北镇综治办主任谢翔告诉记者,过年过节,亲朋好友跨村走动也是常事,原来互不嫁娶的两个村子现已通婚,已结成五六对。

在渝水区,发挥乡镇商会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尝到甜头的不仅是水北镇。“每当乡镇干部碰到棘手的基层矛盾,我们商会会员就会主动作为,发挥缓冲和桥梁作用。”渝水区人和乡商会会员、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友生说,2023年,在商会会员的耐心劝解下,推动该乡6家集镇改造未签字住户顺利签字。

“组建本土商会,发动企业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创新了综治新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晓毅说,民营企业家在乡村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这些优势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能发挥正向作用。

嬗变:参与爱心公益,支持一方民生

水北商会党委书记邹细保告诉记者,商会企业家们回报社会,原来是零散的,修些路啊,装个路灯啊,参与新农村建设什么的,救急救穷。但正是这些架桥铺路修路灯的小事,让他们发挥出了乡贤的作用,威望也就起来了,处理矛盾纠纷也就容易多了。

“每一个人都在做,通过商会组织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小善举就汇聚成了大力量。”邹细保说。

“一人拾柴火难旺,众人抱薪火冲天。”渝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文剑说,“地方乡镇的社会事业,需要商会会员抱团干。”水北商会紧扣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党建+乡镇商会”模式的优势,通过制订社会事业实施规划,将资金集约合理使用,完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让“一老一小”享受到民生福祉。

水北镇上村村邹家村小组是邹细保的老家。走进村庄,只见长2.5公里、宽5.5米的村庄主干道全部铺上了沥青,户户通水泥路。92幢别墅式新楼房整齐划一、大气美观。

75岁的村民邹井恒竖起大拇指:“修这条沥青路和户户通水泥路,细保捐了300多万元。村民92幢楼房,他每幢又赞助了3万元,了不起呢!”

2010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距蒙河最近的水北镇熊坑村变成一片汪洋,20多间土房倒塌,幸存下来的也不少是危房。后来成为水北商会第一任会长的熊水华闻讯赶回痛心不已。该如何帮助乡亲渡过难关呢?他与熊九仔、熊水生、熊习生三兄弟商议,主动找到村干部,表示愿为村民捐资建房。第二年,熊坑新村竣工,熊氏四兄弟共建连体别墅18幢72套,每户村民只需出资3万元,五保户、困难户全部免费。除别墅外,新村还有电脑房、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和公共食堂等配套设施。

渝水区的颐养之家便脱胎于熊坑村的这个公共食堂,帮扶兴建的颐养之家后来成为商会倾心关爱“一老一小”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水北商会会员先后捐资2340万元,率先在家乡助建51个解决农村老人吃饭问题的颐养之家。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养老。”渝水区委副书记、区长简华锋介绍,以水北商会创办的公共食堂为样本,渝水区组织各商会会员推进当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以“政府支持、村级主办、自主管理、群众参与”为特色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颐养之家。“通过‘吃在食堂、住在家里’,解决绝大多数老人不愿去养老院的问题;通过筹集养老基金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解决日常开支问题,保证颐养之家的良性运营。”简华锋说,目前全区共建成颐养之家227个,180个行政村全覆盖,供养老人3253人,乡镇商会先后为之捐款捐物3569.8万元。

“这个就是我姥姥!看来精神头不错。”看到记者在人和乡茂江村颐养之家拍摄的视频、照片,南方硅灰石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军兴奋地说。视频中,老人家拉着前来看望的村支书何海兵乐呵呵地唠起嗑来。“其实我们家里条件不错,但老人家喜欢跟村里伙伴在一起,颐养之家照料精心,我们也就放心让她住在那里了。”沈建军也是本地商会会员,十分支持建造颐养之家。

照顾老人,呵护孩子,商会积极引导会员开展捐资助学,引导会员投身家乡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每天的阅读课,水北中学都会组织学生到这儿看书,附近乡镇也有孩子慕名而来。”颖江书院管理员傅超花言语中透着自豪。颖江书院是水北商会捐资70万元修建在水北镇上的图书馆。造型古朴、设施齐全的书院有各类书籍2万余册,成为当地居民特别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有了书的陪伴熏陶,我觉得我们跟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留守儿童胡可心,因为家门口有了一座图书馆、常读书而变得阳光自信,成为水北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

可接收480余名孩子的水北镇中心幼儿园也是由水北商会捐建的;商会会员钱小云等企业家捐助1000多万元,建设水北中学科技楼,重建钱圩小学;邹细保连续十年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累计捐资200多万元……水北商会的善举赢得当地百姓赞许。

爱心之举在其他乡镇商会也已蔚然成风。2020年6月,姚圩商会购买了8套空调,为备战中考的学子送清凉;每年8月为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和优秀困难学生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今年已发放资金30余万元。

“报效桑梓的‘涓涓细流’已变成‘浩渺江河’,成为当地可贵的社会现象和独特文化。”渝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易光宇说,以水北商会为代表,渝水区乡镇商会会员在公益事业上你追我赶,逐渐形成了共同理念: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

飞升:依托企业力量,振兴乡村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只是给农民发红包,那不是帮扶,而是救济。”

“时代催生需要,脱胎于解决矛盾纠纷的水北商会,发展形成了‘党建+乡镇商会’治理模式,随着探索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阶升级。”渝水区委书记刘颖豪说,“从调解纠纷、修桥补路、发发红包,到现在更注重有意识地带头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走进水北镇琴山村,只见1000多亩高产油茶林随丘陵连绵起伏。“这些油茶林分散在各家各户,以前没形成集约效应,经常出现茶油滞销现象。”琴山村党支部书记邓冬生说,“商会+弱村”帮扶活动开展后,时任水北商会会长邹细保主动提出与琴山村结对帮扶,自掏腰包60多万元,帮扶琴山村及其贫困户。同时,以“公司+产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水北商会再捐资50万元,连同政府的产业帮扶资金,建起榨油厂,共同打造油茶深加工产业基地。如今,高产油茶不仅助村民脱了贫,还成为琴山村的富民产业,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就对水北商会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肯定。

“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越干越带劲!”邹细保说。走进水北商会办公楼,进门醒目的位置安置着一块写着“永远忠于党,永远跟党走”的牌匾,两边插着鲜红的党旗、国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扶贫到振兴,发挥民营企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的潜力非常大”,“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从参与脱贫攻坚到转战乡村振兴主战场,从加入“万企帮万村”到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渝水区乡镇商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追随国家战略,将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为更加有力促进共同富裕,渝水区各乡镇商会还推选会员企业家转型领办富民产业,并逐渐形成了“从商会会员中选出致富带头人,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商会会员”的双向发展模式。

“今年铁皮石斛就可以采收,年收益预计可达3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增收,29名脱贫户从中分红,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增加6万元,一举三得呢。”在水北镇慕江村习家村小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支书简华喜悦地说。这个种植基地就是水北商会常务副会长习润根领办的乡村振兴产业。习润根以“公司+村集体+脱贫户”的模式,投资230万元打造了近2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突破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激发了村庄活力。

作为著名的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的举行地,罗坊镇2016年成立商会后,当时以种植蜜桔为主业的宋卫保主动加入商会成为商会理事,进一步带动更多企业家回乡参与乡村建设。2019年,在他的引荐下,罗坊镇东边村以“公司+村集体组织+农户”形式,着手打造东边锦园生态景区。2020年5月正式开张,先后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5.46万元,村民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有了商会平台,松散的个体逐渐成为紧密的团队。渝水区乡镇商会引导会员把优势项目建在渝水,把优质资本投向渝水,把优秀人才引回渝水,将“会员优势”转化为“群众经济”。

目前,渝水区乡镇商会单独或联合组建工厂化养鱼、果冻橙等致富带头人专业委员会6个,建成培育中心1个、实训基地5个,培训致富带头人300多人。全区各商协会和民营企业结合乡村优势特色,通过形式多样的帮扶机制,建立帮扶项目182个,培育11个产业项目作为示范基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听取来自江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谢茹关于水北商会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汇报时,称赞这一行动是“壮举”。

在推进共富的道路上,渝水区各乡镇商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

“江西的宗族文化一直比较兴盛。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宗亲文化,由此衍生出的尊老爱幼、荣归故里、叶落归根等文化,如果引领得当,很容易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宗世法从学理上阐释“党建+乡镇商会”模式发挥的积极作用。

“发展和善治是一对辩证关系,发展也是基层治理应有之义,‘治理’好了,社会和谐,发展才有基础;‘发展’好了,大家都有奔头,就不容易生事,就更好‘治理’。”刘颖豪说。

密码:依靠党建引领,助推善治共富

本地乡镇商会是有别于传统异地商会的社会组织,是新生事物,是个创新,如何运行,无先例可循。“成立之初,商会连会都不会开。”周金林回想起来有点“哭笑不得”。

如何将新生的乡镇商会引入发展正轨,周金林想到了党建引领。

在上级的支持下,周金林创新性地在水北商会成立了党委,为开好头,带好路,自己兼任商会党委书记。

“商会也成立党委?我们参加商会,可不是来‘受管’的!”党委一成立,商会内也有一些“意见”,或者说是“担忧”。但在商会会长等一批较有威望的商会会员的坚决支持下,尤其是在看到党建工作给商会健康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后,“杂音”慢慢消失了。

根据行业分布和地域分布特点,首届水北商会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包括建筑行业、新兴行业等5个行业党支部和深圳、九江等5个地域流动党支部。商会党委书记由水北镇党委书记兼任,其他委员由商会的党员副会长担任,各支部书记由威望高、号召力强、乐于奉献的优秀党员企业家担任。

商会党委及其支部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党建工作。

在决策议事方面,建立了党组织与商会理事会双向互动机制,做到党委政治领导、大事协商解决、情况相互通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规矩慢慢立起来了,会也知道怎么开了,在群众中的形象也越来越正面,越来越有威望了。”周金林说。

如今,水北商会有103名党员,党委书记由有威望的商会党员担任,党委下设1个直属党支部、4个行业党支部和1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做到了支部建在行业上,活动落到项目中,会员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水北商会逐渐形成了“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

“政治建会是商会发展的‘根’和‘魂’。”邹细保说,“党中央最新的政策、精神我们及时学习,传达给会员。知道党和国家要干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对于我们干实业来说,很重要,是下先手棋、干对事的关键。”

“党委自觉把服务寓于日常工作,在服务中体现引领作用。”邹细保说,“比如商会党委帮助商会成立了商业联盟和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组建联络处,推动会员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了一种‘老乡见老乡,携手奔小康’的商会工作新局面。”

“商会党委还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来开讲座,帮助会员提升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水北商会党委专职副书记简蜂说。

时至今日,党建引领已成为商会引以为豪的一大组织特色,是商会能够良性成长、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获得肯定的一大保障。

“要把党组织建在农村生产力最活跃的‘细胞’上!”新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国根曾担任新余市委组织部部长5年,并一直致力推动新余市渝水区探索“党建+乡镇商会”模式。在新余市委支持下,赖国根做了很多工作,推动乡镇商会建立党委制度化,此后各乡镇成立的商会,设立党委成了标配,常态化、正规化开展党建工作。

11年来,仅水北商会就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四好商会、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商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邹细保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面对这些成绩荣誉,邹细保清醒地说:“乡镇商会坚持只帮忙、不添堵,只是及时补位,唱好了配角戏。”

为了更好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渝水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建+乡镇商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制度,全区11个区乡镇商会,每个商会都有一名区领导挂点联系,配备11名专职副书记、派驻11名党建指导员,实现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和党员带会员的“共生效应”,充分发挥了“红色引擎”的强劲引领作用。

“渝水区‘党建+乡镇商会’助推善治共富成效显著,在非公党建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新余市委书记郑光泉对“党建+乡镇商会”模式提出新要求,“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对标新时代新要求,继续丰富内涵,完善机制,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再立新功。”

原标题: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 做点好事不够意思 多做好事才有意思

新时代乡镇商会的好事传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 李兴文 胡锦武 张典标

“党建+乡镇商会”,这个脱胎于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模式,几经迭代发展,已成为江西新余市渝水区基层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党建+乡镇商会”基层治理模式已覆盖渝水区所有乡镇,并在新余全市27个乡镇推广。

仙女湖畔,渝水乡镇商会用心解疙瘩化矛盾、热心做公益尽爱心、精心谋发展促富裕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在这个传说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成为善治共富的新传奇。

“管闲事”帮助管出一个“新村”

“都说这事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

5年前,上兰村“拆三房”,不少村民不理解、不支持。54岁的水北商会理事兰小林,就是上兰村人。如今旧事重提,他依然情绪激动,话像炒豆一样往外蹦。

新余市2018年启动的“拆三房”说的是拆除农村的空心房、危旧房和违章房。

“有的危房常年不住人,开裂的墙就靠几根粗木棍顶着;有的甚至已经倒了大半;几户‘硬撑’着的矮房里,墙和屋顶被熏得炭黑,屋子里堆满杂物,脚都迈不开。”上兰村村干部发现,不少人即便已经盖了新房,仍不愿意拆旧房。

原来,这些房子不少是早年间夫妻俩靠做小工积攒下钱,一块砖一块瓦亲自垒起来的;有人宁愿老屋倒了,也不愿留下拆家的坏名声;还有人担心拆了日后会吃亏。其中老人的反对意见最大。一时间,“拆三房”工作陷入僵局,“村干部里外不是人”。

“你在村里说话有人听,回来帮忙做做工作吧!”兰小林接到了村支书的电话。

兰小林20岁进城,搬过砖、拉过板车,如今经营着一个瓷砖销售公司和一家建筑企业。村里不少人跟着他在外闯荡。

“好管闲事”的兰小林答应下来。回村逐一排查后,他统计共有240间9000多平方米的旧屋需要拆除。为了说服老人,他喊来村里跟他做生意的年轻人,做各家的工作。

可事实上,兰小林的母亲第一个不愿意。

为此,他索性把母亲接到城里,瞒着母亲带头把自家房子拆了。“我就跟母亲说,下暴雨,老屋倒了。”兰小林母亲至今仍蒙在鼓里。

村里人都知道,兰小林老家的房子盖了才十多年,根本用不着拆。

“我自己带头,再去做村民工作才有底气。”兰小林和村干部,一家一户挨个说服。为了解决乡亲们的后顾之忧,兰小林允诺无偿垫资帮助村民建新房,还协调村里空闲房子给有需要的村民临时居住。

从兰小林到他的亲戚朋友,再到其他村民……上兰村原本残败的老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数十栋崭新楼房,崭新的柏油路连接各家各户硬化的门前路……一个新村跃然眼前。

而兰小林前后为村民垫付200余万元,至今仍有30多万元未收回。

退休前在新余市邮政管理局工作的兰润根,现在也回村里住。记者一走进他家,热腾腾的菜香扑鼻而来。兰润根的老伴正在宽敞的厨房里做午饭。亮堂的客厅收拾得整洁舒适,空调、冰箱等家电齐全。这位70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套127平方米的两层半小楼花了27.5万元,“城里人看了也羡慕”。

据水北商会党委专职副书记简蜂估计,140多名商会成员身先士卒带头参与“拆三房”,推动拆除危旧房500多间。

水北商会把当地的人缘、亲缘、人脉关系理得非常清晰,会员利用自身影响力,热心参与邻里、林权、田地、交通事故等矛盾纠纷处理,往往事半功倍,成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基层矛盾的好帮手。

“很多基层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有经济因素。”渝水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傅倩说,“先富起来的乡镇商会成员来自本地,又见过世面,有思想、有头脑、有号召力,调解基层矛盾往往能起到‘奇效’。”

看水北商会给老乡解难,给政府分忧,搞得风生水起,其他乡镇也纷纷“跟进”学习。目前,渝水全区已建成乡镇商会11个,覆盖839家企业。

“有棘手的事找商会帮忙”,乡镇商会已成为协助当地基层干部解决难题的一个“品牌”。

为“她”建座图书馆

正在图书馆里遨游书海的初中生胡可心没想到,她几年前的梦想居然成了真!

2019年的六一儿童节,在水北商会为留守儿童举办的“临时半日父母”活动上,四年级的胡可心怯生生地对她的“临时妈妈”——水北商会妇联主席敖金凤说出“心愿”:自己喜欢读书,可镇上没有图书馆。

“要建就建好的,规格高一点的。这样不仅能解决大家读书的问题,寒暑假留守儿童也有去处。”时任水北商会会长、现任水北商会党委书记邹细保在听敖金凤介绍情况后,十分支持水北商会捐建乡镇图书馆。

仅一年后,投资70余万元、占地360多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的“颖江书院”建成,成为渝水区首个公益性乡镇图书馆。

从设计、选材到购书,敖金凤都亲力亲为。她说,这个图书馆是奔着“百年书院”去的。“书是知识的海洋、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相信很多人会因为这座图书馆而改变命运。”敖金凤说。

过去,妈妈买的课外书,胡可心已经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现在,书院离胡可心家仅几分钟路程,一有时间,她就到那里“打卡”。

暑假期间记者在书院遇到胡可心时,这位才上初一的女孩,正在埋头阅读经济学著作。

最让敖金凤“惊喜”的还不是胡可心能够博览群书,而是这位原本有点自卑、内向的留守女孩,如今面对陌生面孔,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阳光,与过去判若两人。

“胡可心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常懂事,开朗自信、热心助人,是同学、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水北中学副校长陈晓敏说,“她还懂得父母打工的艰辛,理解父母寄予的厚望。”

胡可心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每年只回来两三次,留下她和弟弟由爷爷奶奶照顾。现在,胡可心辅导弟弟做功课,有时也带弟弟到图书馆看书。

水北镇一半以上的人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目前全镇在校学生近600人,像胡可心这样的留守儿童有145名。

凉爽宽敞的颖江书院成了他们的假期好去处。40岁的图书管理员刘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图书馆阅读,从留守儿童到在家复习考研的大学生都有。隔壁乡镇的孩子也慕名而来,最远的来自13公里外的村子。

“留守儿童是我们商会长期关注的群体。我们调查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孤独、自卑,有的缺乏父母管束整天沉迷电子游戏。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水北商会除建造书院搭建公共学习平台,今年还专门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夏令营,帮助他们学会自信、自立和自强。”敖金凤说。

“虽然只有短短7天,但我发现很多可喜的变化。你看这是学员们给我们写的夏令营感受,真实感人!”敖金凤翻着一叠用各式纸张写就的“夏令营感想”感慨地说,“这7天,起码让孩子们少玩7天游戏。我们记挂着一老一小,我们商会还会帮下去。”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正在成为渝水乡镇商会的共同理念。

有一种幸福,叫享受公共养老服务不离家

临近中午,人和乡观下村的“颐养之家”传来一阵“咣咣”声——挂在院子桂花树上的钢板被敲响,就意味着吃饭时间到了。

老人们三五成群,拿着饭盒走向食堂,食堂的墙上公示着每个老人的信息、每天的菜品和购菜花费。

观下村党支部书记彭小军介绍,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来吃住,人均伙食费统一为每人每月350元,其中200元由老人自缴,其余由市、县、乡村分别补贴50元。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赖国根告诉记者,颐养之家按照“有公房的不租房,能租房的不建房”的原则,按照10万元的标准建设,经费由市、区、乡(镇)按照4:4:2比例分担。

“这个颐养之家住着48个老人。”彭小军统计,村里有150多个老人年过古稀,颐养之家已经住不下,下一步打算扩建。观下村颐养之家投资240万元,其中人和商会捐赠一半。赶上过节,商会送来的米面粮油多得吃不完。

在人和乡茂江村的颐养之家,出乎记者意料的是,86岁的敖寿英老人,家里条件不错,却也喜欢跟村里伙伴在一起,吃住在颐养之家。而69岁的张方妹吃住在这里4年了。“这里住的都是老熟人,人多有个照应,和在家里一样。”

耳不聋、眼不花的张方妹在厨房掌勺,这能抵扣当月的饭钱。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张方妹放下锅铲开玩笑说:“在这里,偶尔吵吵架都是开心的。”

曾任水北镇党委书记的周金林介绍,渝水区的颐养之家发端于水北镇的熊坑村,说起来,还是“一场洪水冲来的”。

13年前,熊坑村遭遇一场大洪灾后,商会会员熊水华、熊水生、熊习生和熊九仔四兄弟捐资3600余万元为全村新建72套3层别墅和一个公共食堂,让村里老人在家颐养天年。这个公共食堂便是颐养之家的原型。

记者在熊坑村采访时,正好遇上工作人员骑着小三轮车给附近村组的老人送饭。“熊坑村的颐养之家相当于中央厨房,负责9个村59个老人的饮食。”熊坑村党支部书记傅金香说。

这个起源于乡村的养老模式甚至已“逆袭”进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把邻里相扶、守望相助的农村传统美德带入城市社区,培育一种新的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思路新探索。”新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智萍说。目前,新余全市共建成颐养之家736个,1.2万余名老人受益。近年来,新余先后出台《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的实施意见》等,让颐养之家发展“有法可依”。

水北镇党委书记陈海宾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资金不足成为主要制约。乡镇商会的企业家从农村走出来,也有回报家乡的能力和愿望。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照护成为急难愁盼。”水北商会会长敖志良说,“商会积极‘补位’,参与‘一老一小’问题的解决,提升了老乡的幸福指数。”

“在商会成立之前,企业家们在村里做好事,别人会说你显摆。现在成立商会,有了平台,组织大家一起做好事,形成了争着做好事的氛围。”邹细保感慨地说。

在水北商会大楼的一面墙上,醒目地刻着三句话: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邹细保介绍,这是商会成员共同理念。

“你修了桥,我就疏通小溪,他就抢着栽树。”邹细保笑着说,“大家坐在一起都在讨论怎么回馈家乡,你要是啥也不干,自己都不好意思。”

一支冰淇淋和两个桔子的共富故事

近几年,一支名叫“椰子灰”的冰淇淋风靡网络。这款以牛奶、椰汁和椰壳灰为原料、吃完满嘴黑的黑色冰淇淋,今年还在日本国际食品展上摘得唯一金奖。

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他们为之着迷的这款“网红”冰淇淋就出自水北镇的江西天凯乐食品有限公司。

54岁的公司董事长胡方芽,高中毕业后就在小镇上卖冰棒。从最初沿街叫卖的小摊贩,发展为如今年销售额破2亿元、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冰淇淋生产商。

最初,夫妻俩批发的是三分钱一根的盐水冰棍。掌握了做冰棍的手艺后,夫妻俩借了10万块钱,在小镇上买了3亩地建起小作坊,开始自产自销,还一度给伊利等企业代工。

说起事业的壮大,胡方芽说真要感谢商会。2012年水北商会成立,胡方芽成为首批会员。

“这些原创产品都是加入商会之后,我们几个成员一起闲聊聊出来的。”在天凯乐一层展厅,胡方芽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椰子灰冰淇淋、水北豆腐冰淇淋,还有火龙果、桑葚、蜜桔等口味的雪糕……

“水北人爱吃辣,有位商会成员突发奇想,建议我们试试冰淇淋里加辣椒,没想到一炮而红,还获得全国行业大奖。”胡方芽举例说。

水北商会党委下设服务、建筑、新兴、客运物流等行业党支部。“现在大家经常说,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外行的颠覆式创新。商会成员来自不同行业,聚在一起通过头脑风暴,冒出来的奇思妙想都能为我所用。”胡方芽说。

“它冻起来是冰淇淋,化了是豆腐脑。”胡方芽从冰柜里掏出一小盒豆腐冰淇淋说,天凯乐通过产品创新,巧妙地将水北原本很普通的豆腐、蜜桔、黑豆等化身新潮产品冰淇淋,带动了当地土特产迈出家门,走向全国。

天凯乐每年收购本地绿豆100多吨、糯米100多吨、新余蜜桔500多吨,就地加工,创造非农就业,带动农户增收。

原来农闲时,水北的街上时有打架的。胡方芽把他们招进了厂。“有事干就不会生事。每个月四五千的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胡方芽介绍,企业直接带动周边400余名农户就业,间接带动就业5000多人。

天凯乐,也已从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国性创新型冰淇淋品牌。

天凯乐是渝水区乡镇商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和胡方芽一样,在人和乡三山村,67岁的乡镇商会会员丁友生也是致富带头人。站在自己的蜜桔园前,他指着眼前绵延的大山说,现在乡里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新余蜜桔。

早在1999年,丁友生就带头种植新余蜜桔。这个乡村医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多次获得市里的“桔子大王”称号。如今,渝水区蜜桔种植面积达12.8万亩,形成人和乡蒙山、姚圩镇七里山、罗坊镇等三个万亩基地,年产值6亿元以上。如今新余蜜桔种植户,不少是丁友生的“徒弟”。

丁友生的新余蜜桔品种,来自当地的高级农艺师叶前法。这位1959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果树专家,1999年给了丁友生两颗桔子。这是他在黄岩蜜桔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这两个果子看起来大小均匀,尝起来甘甜味浓,丁友生决定试种。

“最初有顾虑,就在原有的500亩蜜柑上嫁接。每棵树嫁接一半,留一半。”丁友生因为小儿麻痹,右脚行走不便,村里很多人不看好他的尝试。

3年后新余蜜桔挂果。当时老蜜柑一斤卖三毛五,新余蜜桔卖五六毛。丁友生估算,新余蜜桔的利润是老蜜柑的两到三倍。

尝到甜头的丁友生,把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那些原本不看好的人,也向他请教起种植经验。渐渐地,人们不再叫他丁医生,都喊他丁总。

他算了一笔账:采取规模化种植,每亩地利润能有四五千块钱。农民自己种,管理更精细,每亩比丁友生自己还要多出两三千元利润,最高可达1万元。丁友生的果园每年需要人工350余人次,每到种植、采摘季,附近的村民就前来务工,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

“现在新余蜜桔一半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丁友生说。

如今,新余蜜桔已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新余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蜜桔之乡”——全市种植面积19.8万亩,总产值9亿元,2万余人直接从事蜜桔产业。

新余蜜桔能成为当地富民产业,像丁友生一样,各乡镇商会成员贡献不小。

在姚圩镇七里山,漫山遍野的新余蜜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犹如碧绿的海面。

“这一片有2.6万亩,我自己种了近1000亩。”新余市柑桔协会会长、姚圩商会会员裴海明说,自己也是最早种植新余蜜桔的,尝试成功后,父老乡亲都跟着他种植蜜桔致富,“以前这里都是荒山,野草杂树丛生,现在每亩一年有1万元左右收入,真的成了聚宝盆”。

近年来,渝水区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发展新余蜜桔、黑山羊、稻米、中药材、油料等特色产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助力共同富裕。这其中,作为乡村能人,各乡镇商会会员往往起到领头羊作用。

据敖志良统计,水北商会通过完善“党建+乡镇商会”机制,带领138家企业320名会员参与,累计带动6000余名农民实现每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敖志良说,商会积极拓展“党建+乡村治理”功能,变原来的捐钱捐物为现在的输血输智。水北商会选出43名会员领办扶贫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256人,带动全镇6000余农民在本地就业,形成了“从商会会员中选出致富带头人,从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商会会员”的双向发展模式。

“乡镇商会由最初捐资助学、修桥补路、助老扶幼等慈善性回馈乡梓,到逐步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再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并在城镇化进程中,助力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们也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渝水区委书记刘颖豪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