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网络晴空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联合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从1.69亿增长到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增长到97.2%,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已成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迷等多重风险。在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其网络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加强正向内容引导,织牢织密网络保护“防火墙”。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因此,为他们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网络娱乐行为的管理,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然而,法规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才是关键。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内容生产者以及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确保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内容是正向的、有益的。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推荐算法,避免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同时推出更多有教育意义、能启发思考的内容。

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基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均对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将网络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家长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教育他们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如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隐私等。只有当未成年人自身具备了足够的网络素养,他们才能在遇到网络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强化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共同发力。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媒体和公众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行动中来,通过舆论监督、社会宣传等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多措并举、汇聚众智、凝聚合力,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定能让未成年人在充满阳光的数字世界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只有各方协同发力,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戴治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