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春风化雨的教育是滋润的,良师益友便是清凉的。
『他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成为了新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钱琪,女,1976年出生,回族,中共党员,九江市九江小学教师,2011年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7年江西省优秀班主任、2010年江西省骨干教师等。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人们都说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的是甘为人梯的胸襟和无微不至的玲珑心,所以教育工作者总是身兼数职,在多重身份中来回转换。钱琪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既是知心大姐姐,又是慈爱的好妈妈,多重角色中积攒幸福,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春风化雨,温暖孩子的“大姐姐”
从20岁迈进九江小学的大门到如今的25年里,钱琪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她把满腔的激情与爱播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觉得她就是自己可爱可亲的大姐姐。
钱琪是一位回族姑娘,她经常给孩子们讲回族的风俗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她教孩子们跳回族舞蹈,孩子们跳得满心欢笑。她用爱心和孩子们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孩子们离不开她,大事小事都爱向她倾诉,就连爸爸妈妈吵架、闹矛盾也要向她“汇报”一番。
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钱琪发现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为此,她建议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栏目,她任栏目主编,节目完全是自编、自导、自播。虽然每次栏目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最好的解答,她总是要翻阅大量书籍,征求许多老师意见。就这样,钱琪悄悄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知心姐姐。
慈爱有加,教学相长的“好妈妈”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热爱学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钱琪就像慈母一样爱她的每一个学生。她已经记不清曾放弃了多少个双休日为孩子们组织活动,成天都在为孩子们忙碌。在她的班上有一个不幸的孩子,刚满月父母就离异了,妈妈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染上了许多恶习,一进学校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差生”。钱琪却对他倍加关爱,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照顾他,新学期给他买新书包,天冷了给他添棉衣。无论去哪,总是带上这个“小尾巴”,他也常常冲着钱琪叫“钱妈妈”。
新时代的好老师,除了能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充满爱心,具有创造性思维。希望有更多老师像钱琪这样,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走进学生心里,扮演多重角色,合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王飞,女,1975年出生,江西省共青城市东湖小学教师,被评为“2018年市民最热爱的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王飞在教学上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让教学方法新颖有趣。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她积极进行课改,创新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成果显著,获得了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爱心、细心、耐心,加上事事用心,方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班主任,她关心每一个孩子,从尖子生的培养、中等生的促进,到学困生的转化,她因材施教,给予孩子们鼓励与表扬,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团结、乐于助人等优秀道德品质,促进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
要把难教的学生教好,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016年,王飞班上转来一位性格倔强、行为偏激的学生。开学没几天,他的许多不良行为就暴露无遗。上课时,这位同学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又时不时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还经常不交作业。通过家访,王飞了解到,这位学生父母离异,而爷爷平时又比较宠孩子,对孩子总是一味迁就,致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不好。王飞深知,正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让他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此后,王飞每次看见他,都会把他叫到身边,跟他聊天,还轻轻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慢慢地,孩子的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作业没有拖沓现象,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面对学困生,王飞耐心地进行调查摸底,深入分析原因,处处真诚相待,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她没有用规章制度处罚他们,而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展示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进而他们的学习能力渐渐提高了。
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能和他们成为朋友。王飞一直是这样做的,她以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使得她教的班级师生、生生之间其乐融融。
卢兴华,女,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讲师,2017年赣南师范大学“赣师好人”、2019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师德标兵”。
卢兴华,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一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后又在假期返回家乡,为山村留守儿童播下阅读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希望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让他们将来也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不忘初心,用心关爱
青春苍木,始于关爱。自2014年以来,卢兴华“自带干粮”,坚持年年为山村留守儿童开展“暑期阳光阅读”义务支教。她的初衷,是希望给农村留守儿童传递阅读的美好、梦想的力量、生命的精彩。作为已走出农村实现梦想的人,她希望回到农村,给孩子们描述山外面的世界,给他们带来另一种关心关爱,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一抹温暖的色彩。
在给山村留守孩子们上第一次阅读课的时候,卢兴华告诉他们要学会微笑,学会说“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引导孩子们讲文明懂礼貌,爱护书本,尊敬老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
一开始,很多孩子阅读时都静不下心来,匆匆翻了几页就要求换书。卢兴华想了一个办法,只允许按照标准坐姿坐满五分钟的孩子换书。五分钟大约是快速浏览一本儿童绘本需要的时间,如此一来效果甚好。慢慢地,许多孩子逐渐能坐下来、安静地读上一段较长的时间。
除了阅读,卢兴华还带给他们陪伴和关爱。班里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有说脏话骂人的现象,卢兴华批评了她,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小女孩挨了批评后眼泪哗哗地流,卢兴华看着心软,便伸手抱住她,没想到她哭得更伤心了,还伸出手抱着卢兴华久久不放……孩子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跟家人拥抱过。
每当课后,卢兴华会给女孩子们梳上几个清秀的小辫子;看到孩子衣服破了,便帮他们一针一线地缝好。当看到孩子们争吵时,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大家是同学、朋友,相互之间要友好。”她不知道这些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改变,只希望孩子们能记得曾经有人教过他们这些道理。
一人公益,众人响应
2014年的首期阅读班共招了50个孩子,孩子们的书本和文具都是卢兴华自费提供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让阅读班办得更好,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快乐,2016年暑假前,她将义务开办“卢屋村暑期阅读班”的事情在朋友圈公布出来,并为50个孩子列出了书本和文具预算。不到1个小时,她便超额完成了爱心征集任务。一些朋友得知卢兴华在义务开办山村孩子阅读班后,还自告奋勇地亲身参与,为阅读班尽一份力量。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陈丽英为了给孩子们上好安全知识教育课,备课到凌晨;音乐系教师幸莹洁给孩子们带来了音乐课;池江二小的钟校长给孩子讲述了书法和学习的意义。一些城里的孩子也当起了小老师,教这些同学跳舞。此外,孩子们还学习了卢氏祖训、建筑艺术等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在她的感召下,学院师生纷纷加入她的爱心团队,引领了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务社会、帮扶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引起了赣州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卢兴华心中有个信念,那就是努力坚持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让阅读改变他们的人生。
芦振华,男,1969年出生,江西省资溪县第一中学教师,2020年资溪县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2020年3月,乍暖还寒,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大地。然而,2020年3月9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的一则新闻——《江西资溪:八旬老妪不慎落水 众人合力施救脱险》,给了这个不寻常的春天一份温暖的感动,新闻中报道的主要施救者就是资溪一中教师芦振华。
一身正气,勇救落水者显英雄
2020年3月8日上午,刚买好菜往家赶的芦振华走到资溪县鹤城信用社门口,突然瞥见河对岸一位老人滚下了河。他立刻把菜一扔,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河对岸,来不及脱衣服,顾不上雨后波涛滚滚的洪流,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中,紧紧拽住了被急流裹挟而下的老人。在岸边人的协助下,他把老人搀扶上了岸。
当时,芦振华似乎忘记了寒冷,穿着一身湿衣服将老人安全护送到医院后,便悄悄离开了。后来,路人拍小视频为老人寻找家人,芦振华的英勇事迹才在资溪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他的一身正气在这座美丽的小城传扬。当媒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说:“下水救人只是一件小事,相信无论谁碰到都会伸手相助。”
危急时刻,为了他人,芦振华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践行了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他的这次善举更是深深地感动了他的学生,让孩子们对“见义勇为”有了更深的理解。
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好楷模
芦振华是一位从教32年的人民教师,他把三尺讲台当成了一生的事业和信仰。1988年初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芦振华被分到偏僻的乡村小学,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历程。当时,学校条件简陋,他每天要骑车几十公里的路程上下班,但他从没迟到过。三十多年来,他坚持课外义务辅导学生、找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去家访,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暴雨天,他担心学生的安全,亲自护送学生回家;学生生病,他半夜把学生送到医院就诊……
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芦振华主动报名参加小区志愿防控工作,与其他党员教师一道,每天在小区出入口,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播放防疫要求与注意事项,对进出居民进行体温测量、身份登记、外出劝阻,展现了一名教师服务群众的责任担当。
泸溪河水依然日夜奔涌,被救起的八旬老妪幸福地安度晚年,读书声在小城回响,芦振华教过的学生们正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奋斗着,而芦振华还是那个一身正气、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袁春生,男,1970年出生,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第一小学教师,2014年新余市“十佳最美乡村教师”。
袁春生在农村长大,是一位满怀乡土情结的乡村教师。虽然“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他把青春写在脸上,把阳光洒进童心;虽然独自留守在一所清冷的村校,但他坚定不移。淳朴的村民们都说:“把孩子交给他,我们信得过。”
1990年8月,袁春生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任教。良山各村小、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袁春生二话不说,欣然前往。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哪个村小需要他,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教学点的生活很单调,学校有两个班,只有两名教师。尽管每周要上34节课,但他从没有怨言,从不懈怠,从来没有申请离开,还为多位有实际困难的老师代课、轮岗。这一举动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夸赞,都说他是良山教师中的“老好人”。
乡村教学点学生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做。袁春生主动承担各项分内和分外的工作。为了让家长放心,无论刮风下雨,袁春生早上都在路口接学生上学,下午护送学生回家。为了让学生午餐吃上热饭,袁春生每天给学生热饭热菜、准备好开水,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吃饭。偶尔有学生没带午饭,袁春生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适,他二话不说就背起学生去看医生,垫付医药费也是常有的事。每每得知袁春生的这些举动,家长们都深受感动,说他是一个“爸爸老师”。
尽管身处乡村,信息不畅,但为了给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期专业报刊上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学研究文章,袁春生都认真阅读并做笔记。他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育优等生,辅导后进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他带的班集体关系融洽,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学生们的品德和学习成绩双双进步。与此同时,袁春生也严格要求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成长为新余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这就是袁春生,一个忠厚、朴实、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带着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带着那一份乡土情怀,守护着乡村孩子。
(稿件来源:江西省教育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