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在指尖化腐朽为神奇

▲“80后”古籍修复师谭依玲正在专心致志地修复古籍。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籍得以流传千百年,离不开古籍修复师的默默付出。在江西省图书馆,就有一群古籍修复师,他们心灵手巧,让一本本沉浸百年的古籍再现光彩,为文化的传承默默无闻贡献。

“守护的是古籍里的文明”

4月18日上午,记者走入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映入眼帘的是由几张长桌拼接而成的大型工作台,7名古籍修复师分别坐在工作台两侧,台面上整齐有序摆放着一摞摞古籍,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书签,里面包含了古籍的书名、著者、提名卷数、版本等信息。

古籍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本古籍文献,这是一批十分珍贵的古籍文献,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然而,历经岁月的沧桑,有些古籍已脆化到完全拿不起来,有些书叶板结成了书砖,还有些古籍大面积缺损。记者在现场看到,古籍修复师们不慌不忙,有的在古籍上“穿针引线”,有的拼接书页碎片,还有的为古籍更换封面,经过一番修复,原本破损的古籍渐渐“焕发新生”。

谭依玲是一名“80后”古籍修复师,她告诉记者,江西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从之前的3人增加到了现在的7人,既有拥有20余年修复经验的王珂老师,也有新进馆的“00后”;既有古籍修复方向的研究生,也有美术学方向的高材生。梯队化的修复团队,多元的专业方向,为江西省图书馆的修复工作保驾护航,“整日与这些古籍相伴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守护的是古籍里的文明”。

“修复古籍堪比外科手术”

“虫蛀、发霉、断线是很多古籍常见的‘伤病’,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谭依玲说,很多人戏称古籍修复师就是“古籍医生”,“修复古籍的过程堪比做一台外科手术。”

据谭依玲介绍,古籍修复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修整阶段和复原阶段),每个阶段的步骤都多达20个左右,因此,修复一套古籍,流程相当繁琐,需要古籍修复师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同时要求练就高超的技艺、精准的手法及眼力。

谭依玲从冰箱里拿出一盒糨糊,并使用鬃刷调制糨糊。很快,糨糊便由之前的固体形状变为黏稠状。

谭依玲告诉记者,糨糊是古籍修复中非常重要的黏合剂,修复古籍的糨糊是用小麦淀粉冲制而成的,使用没有面筋的小麦淀粉能减少古籍被虫蛀的风险。

“让古籍‘毫发无损’地传承下去”

谈及人生理想,谭依玲说,自己并没有过于远大的抱负,只想好好坚守这个岗位,尽自己最大所能去守护每一本古籍,让经自己双手的古籍可以“毫发无损”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见。

据介绍,该馆藏有一部明崇祯十四年(1641)毛晋汲古阁刻本《诗经集传》,被修复和保护得很好,江西省图书馆还对该本古籍进行了影印出版,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据江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负责人王昭勇介绍,江西省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4.9万部38万余册,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有117部。王昭勇表示,最首要的任务,是将这些珍贵古籍保护好,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利用,让其永续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典籍文化。一本本古籍的流传,意味着一段段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彰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王昭勇介绍,为加强江西古籍修复队伍建设,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于今年5月至8月在南昌举办全省古籍修复人员培训,邀请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的专业人员来馆交流古籍版本知识、古籍装帧技法、古籍修复技术以及古籍修复档案制定、古籍修复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