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崔女士深受疾病困扰,“我的双手和下巴不受控制的抖动,严重的影响了我的生活”。崔女士告诉我们,她这种情况已经有5年了,近1月双手抖动有加重的趋势。严重时说话都说不清楚。她听邻居说“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害怕极了,于是来到江西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结合崔女士的检查检验报告发现,崔女士并没有帕金森病人常见的动作变慢、行动迟缓、四肢僵硬、便秘等症状,而仅表现为双上肢及下颌的抖动。于是我们让崔女士适量饮酒,发现其症状有短暂缓解。遂诊断为“特发性震颤”。
跟崔女士情况相似的还有甘女士。甘女士今年46岁,双手不自主抖动已经有20多年了,以右侧为主,近2年有明显的加重,说话时都颤抖,情绪紧张时就更加严重。因为手抖也去各大医院检查过,做过甲状腺功能的检查、铜蓝蛋白的检查,都没有明显的异常。于是来到我院就诊。甘女士告诉我们,其母亲40多岁开始也有类似肢体颤抖的病史。经过医生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震颤”。
因此,手抖不一定就是帕金森病。如果出现肢体抖动的症状,一定要来医院就诊,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来判断病情。
特发性震颤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呢?
1.特发性震颤需要与帕金森病鉴别。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有的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虽然典型的帕金森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的特征,但是病程早期往往缺乏特征性的表现,特别是起病时仅有震颤,尤其是姿势性震颤,这在帕金森病同样非常多见,这时容易导致误诊。
2.甲状腺功能亢进、锂或丙戊酸中毒、乙醇(酒精)戒断等。
甲亢常见症状包括易激动、烦躁、心动过速、乏力、怕热、多汗、体重下降、食欲亢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球突出的眼症。临床上我们也遇到以手抖为主诉来就诊的,尤其是年轻人,需要特别注意检查甲状腺功能。对于药物中毒,我们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来判断。
该如何治疗呢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原发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一般认为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
病人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也可以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特发性震颤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许多病人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就可减少震颤。42%~75%病人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日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
大多数特发性震颤病人仅有轻微的震颤,只有0.5%~11.1%病人需要治疗,其中不足50%病人用药物能很好地控制症状,其余病人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注射肉毒素或立体定向治疗。
本病治疗一线用药为普茶洛尔,扑痫酮,如果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震颤,可考虑两药合用;若合并焦虑症状可加用苯二氮草类药,如阿普唑仑等。二线用药包括苯二氮草类药、加巴喷丁、托吡酯、A型肉毒素。少数症状严重、一侧为主,且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行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中医并没有特发性震颤的病名,相当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或四肢的颤抖。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主要有年迈体虚、情志失节、饮食不当、劳逸失当。中医认为,特发性震颤多因为年迈体虚,情志郁怒、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各种原因导致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日久则肾精亏损,筋脉失于濡润而发病。中医药治疗可减轻症状,部分可获良效。
中医辨证治疗
1.风阳内动
此证主要由于肝郁导致阳亢,从而化火生风,扰动筋脉所致。治法以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常用方为天麻钩藤饮。
2.痰热风动
此证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继而化热,痰热互结,壅阻经脉而动风所致。治法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常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肝肾阴虚
此证由于肝阴血亏虚不能制约肝阳,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使肝风内动,肢体震颤。治法以滋补肝肾,熄风止颤。常用方镇肝熄风汤。
4.阳气虚衰
此证由于阳气虚衰,温煦失职,筋脉失养,发为颤证。治法以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常用方地黄饮子。(江西省中医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