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湖南某高校斥巨资批量引进“菲律宾博士”在网上引发舆论关注,据悉,该校并未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目前该校党委书记已被免职。人才引进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追求“学历”而不顾其他,“唯学历”的“含金量”就有可能成为“含水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才资源就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国各地为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大展身手,生活补助、人才公寓、创业补贴、项目经费……各种政策层出不穷,“抢人大战”时常上演。然而,一些地方在选贤用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唯学历论”值得警惕。
选贤用能存在“学历偏见”,就会在人才引进、人才选拔过程中过于重视学历而轻视其他方面,此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方式,容易导致引才“不才”。当然,不可否认,“学历”“名校”在一定情况下也是人才能力的一种体现,不“唯学历”并不代表不看重学历,但学历不能代表全部,更不应成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
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历高并不代表综合能力就一定高,同样的,学历低一般也不代表综合能力就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为提高学历,通过中介留学申博的情况,有的学校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只要钱到位基本就能上;一些学校只需就读两到四年;有的人因疫情影响,仅通过网课就完成了学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唯学历”的方式选贤用能风险未免过大,容易造成“选人不才,才人未选”。可以说,“唯学历论”是一种粗糙的用人观,是人才前行的绊脚石、拦路虎。
换个角度来说,“唯学历”的引才方式也是一种“懒政”,进一步反映了选人用人单位不想花费过多时间在了解人才、考察人才上,为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选择以“学历”为标准,“一刀切”的人为设置门槛,把一些真正的人才挡在门外。
要破解“学历偏见”,还需向前“多走几步”。一方面,选人用人单位要在破除“学历偏见”上形成思想认同,补足“精神之钙”,以饱满的精气神、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招才引才工作中,用“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执着、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诚意,让人才感受到地方求贤如渴的迫切感,营造人才引进的“最优生态”。另一方面,告别“唯学历论”的粗放型用人观,地方人才部门还要带好头、把好关,要立足地方实际,不断健全完善以德能勤绩廉等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打破“文凭至上”的局限。人才不能只是“好看”,更要“好用”,要把人才考察从“纸面文凭”转移到“真刀真枪”的能力上,避免“唯学历”造成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总之,“不拘一格降人才”关键要做到“不拘”,要打开“唯学历”的“牢笼”,破解因“学历偏见”而造成的人才流失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真心爱才、广泛纳才。(陶国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