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时期,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半辈子投身井冈山精神宣讲和传承的“新时代赣鄱先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饶道良。
热爱:31载,29部学术专著、100余篇文章
1985年,饶道良进入兰州大学学习历史专业,这是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有机会转去经济管理系学习的他放弃了这个选择。从那时起,饶道良从未因为外界的眼光和旁人不能体会的工作艰辛而改变他对历史专业的这份热爱。
“研究历史,用行内的话说,是要坐冷板凳的,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是不行的。”饶道良笑言。
大学毕业后,饶道良就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一直从事井冈山斗争历史研究和井冈山精神宣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31年。
他多次承担接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大任务,采访过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红军,拜访过烈士的后代,走访过井冈山斗争的知情人,探秘过人迹罕至的革命遗址,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文物资料。
这31年间,他撰写出版了《井冈罗曼曲》《血泊罗霄》《井冈山红军人物志》等井冈山斗争历史专著,主编和参编了29部介绍井冈山斗争历史和井冈山精神的学术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历史纪实作品100余篇,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黄埔军校学生”“井冈山时期的粮食经济政策”“井冈山红色标语”等多个革命历史课题方向开展探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坚守:匠心助力博物馆“见人见事见精神”
2004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改建扩建被确定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
对于如此重要的新馆建设工作,如果说工程进度、文物收集是硬件基础,那么新的陈列大纲与讲解词就是灵魂与框架。时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主任的饶道良,肩负起了新馆陈列大纲与讲解词的主撰人职责。
“中央当时的要求,是展览中要见人、见事、见物,更要见精神!”饶道良介绍道,“见人、见事、见物都容易,难的是怎样见精神。”
为了达到工作目标,饶道良与同事们昼夜奔忙,常常是白天在工程现场确认建设细节,晚上还要挑灯研究史料。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新馆在国内革命史类博物馆内采用了许多创新形式,通过分合式电子大屏、大型复原场景、声光电演示、动漫、1:1幻影成像等将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全方位、生动展示给大众,力争让每位不同文化阅历、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通过展览感受到井冈山精神的伟大之处。
2007年10月,新馆对外开放后,一批又一批游客涌进博物馆,都对这座新馆交口称赞,这才让饶道良与同事们悬着的一颗心彻底落了地。
新馆开馆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与时俱进、常展常新是新的工作标准。不但博物馆的展览硬件技术时常更新,讲解词也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中央组织开展的最新主题教育活动来调整撰写。饶道良告诉记者:“比如‘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都能够从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中找到对应的史实来讲解他们的渊源关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让讲解词既融汇最新的教育精神,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期盼:让每一件革命历史文物焕发新生
今年夏季,饶道良作为江西省文旅厅和吉安市文物局组织的革命文物专家鉴定组成员到访萍乡、瑞金、安福、永新、遂川等地,参与革命历史文物的巡回鉴定工作。他介绍:“有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他们想申报的某件文物是二级文物,但经过专家组的研究讨论,却发现该文物的价值足以评为一级文物。”
由此可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故事,如果负责保管文物的基层工作人员对那段革命历史不够了解,就可能会让原本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文物埋没了。正如饶道良所言:“鉴定,不止是鉴别真伪,更重要的还在于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教育意义。”
相比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省内有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文物保护硬件设施,这让身为文博研究馆员的饶道良忧心忡忡:“希望各地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能给予革命历史文物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现在看着年代不久,其实时光飞逝、刻不容缓,应该让每一件文物都焕发新生!”
记者了解到,曾经有高校和外省博物馆以优厚的待遇邀请他前去工作,但他都婉拒了,执着地做一位“守山人”。
采访结束时,饶道良语重心长地说:“传承,就是对革命历史最郑重的纪念!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博物馆的一员参与国家的历史传承工作,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井冈山精神‘活’起来。”
(井冈山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