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他将上高道情唱到1623个自然村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锦江河畔,该县盲人曲艺队队长陈锁生手持二胡,脚踩自制鼓乐器,唱起上高道情,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喝彩鼓掌,俨然一片欢乐祥和之景。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民间曲艺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又与瑞州道情糅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近代以来,上高道情从自拉自唱发展到自拉并用脚踩板,把戏曲中的“甩腔”、民间小调中的“哭板”“骂调”也糅合到道情中,使之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仅能说唱传统剧目,也能说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现代曲目。2008年5月,“上高道情”被列入第二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2年成立的盲人曲艺队,一直以来都非常受欢迎,群众基础广泛。队长陈锁生和队员们,手执盲杖,肩背二胡和小鼓,相互搀扶着走在田间地头,这一走就是57年。“我们每年都要到1623个自然村演出,路已经走熟悉了,全县人民都认识我们。”陈锁生自豪地说,“那时候,不管是上高县哪个村庄,只要一听说我们要来,村民们肯定是几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然后孩子们一大早就搬凳子、椅子去抢占位子。”

近年来,随着大量人口外出打工,乡村娱乐多样化,道情听众与之前相比少了许多,然而陈锁生和队员们仍然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将上高道情唱到家家户户,深情守护着这一民间艺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上高道情是放不下的,只要还有乡亲们听我们唱,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把上高道情唱下去。”陈锁生坚定地说。

为培养上高道情传承人,陈锁生不断想法子,曾在上高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前往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徒弟,平时下乡表演也会积极寻找合适的盲人。如今,71岁的他坚持开展义演,傍晚时分在河畔唱道情,为愿意学唱道情的听众提供免费教学,不断壮大上高道情传承队伍。

令陈锁生欣慰的是,不少听众学习热情颇高,上高县助残志愿者协会成员吴彩凤便是其中一员。“上高道情需要传承,陈师父的精神也需要传承。他是个很乐观、很大爱的一个人,只要大家愿意学,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吴彩凤表示,上高道情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内容有哲理有故事,每一段每一句环环相扣、句句押韵,让人听了还想听。闲暇之余,吴彩凤还将陈锁生唱道情画面拍成视频放到网上进行宣传推广,引发众多在外游子共鸣。

此外,上高县文化馆也积极采取措施,助力上高道情保护传承。“我们切实做好上高道情省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将演唱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然后归类整理、建档和保存。同时建立上高道情传习培养基地,提供专门的场地供盲人曲艺队排练使用,安排专人带领曲艺队编排展演节目。”上高县文化馆馆长晏国莲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