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角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如今,中医养生的理念愈发的浓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医技法开始逐渐走向大众,甚至风靡一时,拔罐疗法恰在其列,并以其简、便、效、廉的治疗优势,深受追捧。从青少年到老人,从运动员到明星,在各个职业、年龄阶段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普适性极强。
拔罐针对祛湿败火有奇效,如拔罐治疗风寒、风湿感冒,刺络拔罐治疗痤疮、口疮。但拔罐不仅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还能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适用病症极为广泛,涉及急慢性疼痛(如头痛,背腰痛,腹痛,痛经等),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还有一些外科疾病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时,均宜拔罐治疗。
罐斑越深,湿气越重?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都好奇的,罐斑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而罐斑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说罐斑越深湿气越重,还涉及到很多其他内容。
罐斑是起罐后吸拔部皮肤出现的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水泡、出血点、血泡,可伴有不同程度微热痛感,又称之为罐印。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出“火罐气”,讲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
影响罐斑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1)罐内负压效应:罐内负压越大,局部出现的罐斑面积则越大且色泽亦深;(2)拔罐的刺激量:影响刺激量的主要因素为压力、时间。同一拔罐时间条件下,负压越大,罐斑颜色越重,时间因素对罐斑颜色影响比较复杂,并不一定时间越长罐斑颜色越重,且罐斑颜色变化主要与血液供应的情况有关,血供越充足,颜色越重。(3)施罐部位:浅表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并且毛细血管位置相对表浅的部位施罐更易产生罐斑。活动度大的部位 比活动度小的部位罐斑要深。(4)机体健康状态及个体差异:罐斑的颜色深浅是否在感冒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存在差异。以感冒为例,人体可能在感受风寒时大椎穴处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且血管脆性增加,血管在外来吸拔力的刺 激下容易破裂,因此感冒人群和正常人群罐斑显色有差别;对于感冒表证时罐斑显色较显著,入里化热者,罐斑显色较浅,证型变化在罐斑显色方面也有差异。
罐斑是拔罐效应的直接体现,可持续一至数天, 对穴位处或相应皮肤形成持久的良性刺激,同时也是机体不同功能状态在体表的特异性反映。因此,可从三方面分析罐斑的临床意义,即:反映病候,协助诊断;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评价疗效,分析预后。
怎么通过拔罐后的罐斑分析自身情况呢?
1罐斑紫黑
①拔罐后,罐斑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瘀现象;②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黑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③罐斑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瘀证;④罐斑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一般表示气滞血瘀证;⑤肩井穴拔罐后出现紫斑、 斑点多为气血瘀滞型颈椎病的表现。⑥若出现印痕黑紫,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疹伤寒的阳性反应,可用于伤寒和斑疹伤寒的鉴别诊断;
2罐斑红
①罐斑红而暗, 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②走罐后出现鲜红散在点,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对应的相关脏腑存在病变;③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④罐斑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3拔罐后出水泡
①拔罐后若出现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清,周围皮肤温度不高,罐中无温热感,则为寒湿证;②水泡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混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罐中气暖,则为湿热证;③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为久病湿邪夹瘀的病理反应。
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机位不当,移动或骨骼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2)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子。(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久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水泡应敷上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大水泡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75%的酒精,或用消毒纱包敷,以防感染。(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