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下,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结合“三比三争”活动,扎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让原本就属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非遗重新嵌入“新日常”。
打牢基础提升能力,构建更多生活场景。一是加强非遗场馆建设,优化场馆服务功能。非遗场馆建设应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功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相辅相成建设,南庙镇正在设计规划提升改造洲上“柒醋非遗工坊新生活馆”。二是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增强服务能力。实施传承人研培计划,借助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业力量,提升南庙武术、柒醋、水酒等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其创新创造能力,尤其需注重“传二代”青年力量的培养,不断增强非遗服务新时代新生活的能力。三是发展持续性公益服务活动,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始终围绕“非遗服务当代生活”这一目标和理念,该镇陆续策划推出如明月里秀江宴戏曲驻场演出、禅农庄园非遗中秋雅集、明村草堂非遗读书沙龙、花溪谷萤乡农场和田小狗的农场技艺体验课等可供民众或爱好者选择参与的可持续性强的公益服务活动,为民众构建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增强“双创”实践,打造产品发展产业。一是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新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加大对南庙武术、柒醋、水酒等传统技艺类别的生产性保护,创新思维模式,研发、设计、销售和推广柒醋蜜、桂花酒等非遗特色旅游商品、非遗创意产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产出更多既保持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下审美需求、健康生活所需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二是创新发展思路,将非遗资源培育形成产业。在明月山景区创建柒醋非遗美食形象体验店,用好历史文化街区、美食街、公园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非遗大集市,办好南庙武术“非遗进商圈”活动,发展非遗夜间体验,同时积极走出去,推介各类非遗传承主体参加消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博览会展活动,促进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培育生态空间,持续焕发非遗生机活力。一是推动节日活动转型,让非遗“在线”。深入发掘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各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使之“浮出水面”,连接现代生活。通过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富硒香粽节、中秋拜月等非遗节庆品牌活动,强化非遗的参与感、体验感、归属感,让民众不仅“身体在场”,精神更是“在线”,推动节日文化认同空间的生态持续。二是融入国民教育,培育生态空间。做好“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实践和生态空间培育,在中小学开设南庙武术等非遗特色课程,建立非遗研究基地,充分利用非遗场馆开展非遗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将南庙武术融入《袁州武术操》,培育非遗传承的生活基础和生态空间。三是健全文化生态保护,激活空间内生动力。将文化生态保护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激活民众生产生活的文化生态保护传统空间,如在袁梅村洲上组打造“状元卢肇”文化村落,让村落的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创新传播方式,让生活无处不“非遗”。一是借助互联网资源传播非遗,综合运用三维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推介《南庙武术》《南庙豆腐》《南庙水酒》等作品,提高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二是打造“数字非遗”传播阵地,努力讲好非遗故事。将非遗融入生活中可见的各类媒体,推出一些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短视频等优秀作品,增加非遗在生活中的可见度,如南庙豆腐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豆腐冤》就被创作成袁河采茶戏排演。三是拓展“非遗数字”传播空间,与生活同频共振。通过利用公交移动电视、出租车移动电视、户外大屏幕等公共生活传播空间,推出非遗系列的视频公益广告,让非遗与生活“零距离”。(南庙镇 肖婧、陈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