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严明党的纪律要做到“四不”

当前,党纪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如火如荼开展,“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正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要确保学习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确保有纪可依、违纪必究、执纪从严,还需要各级党组织始终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不”。

不落一人。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那种认为自己位低权轻,天塌下来有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这些“高个子”顶着,问责问不到自己身上的观念已经过时。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没有一个党员可以置身事外。只有全党同志坚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切实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要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警示教育,督促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性和忽视党纪、违反党纪问题危害性的认识,拧紧思想“总开关”,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统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坚持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请示报告等制度,让每一个党员都如实报告个人履职、廉洁自律以及重大事项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不苟一事。严明纪律不是空洞抽象的要求,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上班迟到早退,开会缺席顶替等小错小节,虽不是伤筋动骨的严重腐败问题,却会给廉政防线撕开一条小口子,若不及时补救纠正,口子将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大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各级党组织要敢于对小事小节较劲较真,引导党员珍惜名节操守,始终铭记初心、坚守党性。要在用好用活“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加强分析研判和调查核实,治未病、治初病,对监督执纪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防止错误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由量变到质变,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道防线。要全面压实责任,一级带动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对工作不重视、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约谈和通报批评,助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不停一刻。纪律执行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当前,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尚未完全根治,管党治党稍微停一停就会出现“回头浪”,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会卷土重来。成绩来之不易,头脑必须清醒。各级党组织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不能严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必须始终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在常态化监督上下功夫,发挥党内监督带动作用,推动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合力,构建系统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监督格局。要推进制度化建设,与时俱进深化党的纪律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把管党治党创新成果转化为法规制度,释放以铁的纪律管党治党的强烈信号,倒逼全体党员把党的自我革命高的标准、严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实现思想、政治、能力、作风持续提升。

不拘一格。创新是党的纪律建设求得新发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较之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握不准,仍以常规手段开展工作,方法不灵活,收效甚微。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摆脱固有形式的拘泥,创新方式方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必需。各级党组织要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党面临的新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载体新路径,充分挖掘财政、金融、审计、卫生等信息平台的监督潜力,尝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监督工作中的创新运用,让监督更加精准高效。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群众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对群众实践中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管党治党基层创造做好提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王艳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