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案促治》中探寻治顽疾的清廉“秘籍”

“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电视专题片《“赶考”路上》第二集《以案促治》中的颜赣辉等人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深渊”,犹如一剂“警醒剂”,达到“查处一案、警醒一片”的效果。不少网友深受触动:“当官发财两条道,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好权力关、金钱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开展“以案促改”是防止小错误酿成大错误的一次预防,也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关键一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伸手必被捉”的高度警醒,将“民心不可欺,法纪不可违”真正入脑入心,争当“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青松式”干部,才能打造好党风廉政“健康森林”。

“以案促改”要抓牢“案”这一基础,让党员干部“红脸出汗”。身边的案例是最好的“衣冠镜”,也是最强的“清醒剂”。正如《以案促治》中办案人员介绍的那样,他们在颜赣辉案立案之初,就将查办案件与剖析案发原因、堵塞制度漏洞、强化监督监管相结合,不仅压减不必要的项目支出160多亿元,还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项目,让宜春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实践证明,给腐败分子“画像”越精准,问题暴露得就越彻底,越能变“反面典型”为“警示样本”,越能触及“灵魂深处”,让党员干部时刻拧紧廉洁“螺丝”。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党章党规,扫除思想“尘埃”,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从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自觉抵制“香风毒雾”的侵蚀,才能练就百毒不侵的不坏之“身”。

“以案促改”要扭住“改”这个关键,使党员干部“提神醒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惩治不是最终目的,治病救人才是根本。《以案促治》片中的钟晓云在江钨集团任职期间大搞“家长制”,纵容亲属靠钨“吃”钨,长期与不法商人相互勾结,严重损害企业利益,差点让有着光荣传统的企业濒临破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案件警示我们,一次震慑,好比开出一副良剂,只有让腐败分子现形,把每一颗生满腐败的毒瘤连根铲除,把每一片滋生毒瘤的土壤彻底净化,方能修正入党为官的初心重新出发。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广大党员干部要弹好“有贪必惩”之弦,奏响反腐倡廉“清风颂”,以案明纪提神醒脑,净化“朋友圈”,远离“围猎者”的糖衣炮弹,锻造抵御腐败的“坚盔利甲”,用严明的纪律法规将腐败“拒之身外”。

“以案促改”要把握“治”这一根本,促党员干部“持廉守正”。痛心疾首的忏悔反思、悔不当初的自我纵容、闸门失守的一泄如注……这是电视专题片《“赶考”路上》第二集《以案促治》里历历在目的警示画面,起到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视警示教育为热闹,把别人惨痛的教训当做“剧情”消费;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自我调侃“想腐败都没机会”……殊不知,“一蚁之穴”看似不起眼,却可以毁坏“千里之堤”。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前有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后有陈毅“手莫伸”的提醒。一方面,要用他人的“案例”当镜子,用“放大镜”看小毛病,切除思想上的“肿瘤”,警示教育才会起到“锥刺股”的效果。另一方面,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层层设防、处处设防,健全和落实约谈提醒、廉政谈话、履责报告、述责述廉、检查考核等机制,做到常咬耳朵、常扯袖子,才能有效从根本上压缩腐败滋生空间。

“治未病”才能防大病,“常体检”才能防腐变。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绘就“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的干净底色,坚持挺“纪”在前,用“制度铁墙”堵住一切“漏洞”,让贪污腐败没有“空子可钻”,才能“廉”续美好未来。(李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