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频客户端讯 在江西省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追踪气味”判别污染区域,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寻味治污”,他们就是嗅辨员。
在各种仪器的精密度已经较高的当下,仪器可以测出污染气体中特定物质的浓度值。这些物质的浓度值可能单个来看都没有超标,但混在一起后味道却很大,实质上还是给居民造成了困扰。对于污染气体产生的恶臭,就需要通过人工嗅辨的方式进行补充鉴定。如果恶臭超过了一定的数值,同样可以判定企业属于超标排放。
据介绍,在异味现场或固定污染源采集到的“臭气”样品进入实验室后,需要经过稀释,根据污染源排放类别安排4至6名嗅辨员进行多轮嗅辨。每个气体样品按一定稀释比例充入无臭气体并充分混匀后,如果嗅辨员能正确识别有臭气袋,就需要继续逐级进行稀释、嗅辨;根据样品类型按照标准方法要求进行终止判定,再根据统计分析后得出的数据计算出臭气浓度。
“看似动动鼻子就能完成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江西省南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嗅辨员邓维说,要想成为嗅辨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通过专业考核并取得上岗证书,年龄须在18岁至45岁之间,不吸烟,嗅觉器官无疾病。嗅辨员不能化妆,不能携带和使用香水或香料,不能食用有刺激气味的食物。嗅辨员若患感冒或嗅觉器官不适,则不能参与当天的嗅辨工作。有时样品刺激性很强,多次稀释依然让人很难受,使得嗅辨工作十分“上头”。
这群环境监测“特种兵”通过感观判别,更贴近市民生活中的感受,让违法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单位“无所遁形”,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 罗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