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中国革命史上闪光的名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多名将士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在中华大地勾画出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于都,伟大长征精神的开启之地。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央红军以打不垮、压不倒的钢铁意志,历经考验,以伟大的长征精神,成功开创出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80多年过去,那段峥嵘岁月已经久远了吗?于都人的回答是:没有!他们以一场史诗般的光影盛宴——《长征第一渡》,为我们提供了洗涤灵魂的感官体验。
大幕拉开,灯光暗去,黑色从四周袭来。
这是当年真实的再现。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机之中。夜色中,于都河畔,红军转移在即。
那是伤感的时刻,夫妻别离,母子别离,亲人别离,人们依依不舍。但那又是温馨的时刻,为红军送行,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块板送去架浮桥,甚至连最后一个儿,也送去上战场。周恩来情动不已:“苏区人民真好,于都人民真亲”。就在于都河畔,于都人民和红军战士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动的军民鱼水情深之歌。
告别于都,去向何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没有人知道答案,所有人只有一个目标——向前,再向前。
那是一段怎样艰苦卓绝的征程?
光影闪过——滔滔江水奔涌袭来,湘江之畔,炮火连天;大渡河上,子弹纷飞,没有了通行桥板的铁索横在眼前;一转眼,四周安静了,空中飘洒下漫天的飞絮,那是皑皑的白雪;这时舞台突然陡立了起来,我们已然置身大雪山间……
那一刻,我已经分不清是在剧场,还是已经置身当年。
那是一段怎样勇敢豪迈的征程?
还记得出发时,那一声声“我是于都人,我是于都人……”的年轻战士,声音里还夹杂着些许稚嫩。但是面对困局时,“我来”!面对牺牲时,“我上”!这些声音,又变得那样的坚定和铿锵!
他们倒下了,倒在了冲破黑暗、心向光明的路上。而就在他们倒下的那一刻,我泪目了!我明白,这便是长征精神,百折不挠,勇敢向前!
让人泪目的,更有那望穿秋水的守望。
丈夫离开时,说好很快就回来。她总想着,丈夫行军费鞋,我就做好鞋子给他换上。不多,一年就做一双。可是一年又一年,她倚门盼郎归,却始终等不到丈夫的身影。那攒下几十双鞋子,最终成为她思念丈夫的全部寄托……
舞台上,演员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为我们再现了艰苦卓绝的岁月。霞光过后,便是黎明的曙光。
演出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很多人不愿离去,依然沉浸在史诗般的剧情里。因为——
这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罕有的360°机械液压舞台,可翻转可升降,大跨度威亚、可开合大屏等现代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舞台空间,同时结合声、光、电、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出江水、瀑布、铁索桥、雪山、战火等历史画面,气势磅礴,让们人们仿佛亲临现场,回到当年;
这是一场精心打造的视听盛宴。《长征第一渡》从立项到演出,历时三年多时间,它凝结了导演肖向荣、编剧朱海、音乐制作人舒楠等知名文艺界人士的心血。虽然展现的,只是峥嵘岁月里几个重要的历史记忆,但它以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人物故事,动人的细节,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技术创新的红色大剧,演出百场,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真实可信,能接受历史检验,在全国二千多个县中走在前列。
让我们来一次洗涤灵魂的初心之旅吧!从于都河出发,通过《长征第一渡》,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探寻长征胜利的力量之源,汲取前行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向前进,永远向前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