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不能完全投注于机构

高考成绩揭榜,能不能填报一个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是进入心仪大学、心仪专业同样重要的一环。

但是,由于志愿填报时间仓促、系统复杂、选择多样,且学生大多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定位,对学校专业了解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投放,让考生的分数发挥最大价值,避免出现误报、误差,不少家长考生纷纷投注于报考机构。

作为一个应市场需求而生的行业,志愿填报咨询也算是一片“蓝海”,从几百元的大数据匹配服务到几千甚至上万的考前“预判”、考后“一对一”指导,一条龙服务的报考机构吸引众多学生家长货比三家、精心挑选,似乎投注对了报考机构,报考就会平添更多底气,步入心仪院校就会更多一份可能。

然而,看似披着高收费、高门槛、高保障“外衣”的报考机构实则鱼龙混杂,大多无专业指导人员、无专门咨询服务平台、无“高分低就”后的权益诉求渠道,种种陷阱和猫腻让家长难以甄别。

志愿填报机构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参考,但筑牢报考“保障线”,除了投注机构,还需投注更多。学生家长要首先学会把精力投注到了解自己、了解学校上,精准认知、明确定位,帮助考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及分数情况,在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往年报考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同时针对招考陷阱花样繁多问题,考生家长也把眼光投注到自我“防护”上,培树起评估风险、留存证据的习惯,实时保存通话记录、电子合同、宣传材料等证据信息,一旦发现“中计”,及时依法维权,保护自身权益。有关部门要把视觉投注到“监管”上,加强对防诈骗知识的宣传,对网络平台资费设置、人员资质、后期服务的约束监督,对相关行业的立法规范,督促平台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十年寒窗苦读,高考之时试锋芒。用适合的分数进心仪的学校,是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希望。但在投注填报机构前,不妨把精力更多投注到自我认知、权益保障、全民监管上,唯此,既是倒逼填报机构优化环境、提质增效的关键,更是不负佳绩、开花结果的正确选择。

赵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