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做好“三篇文章”,汇聚新质生产力澎湃动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述、指导发展实践,为各地开拓新质生产力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中核心要义,朝着目标方向铆足劲头,做好创新、质优、人才文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动力、提效力、聚合力。

锚定“创新”不动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赖之于强,国家赖之于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目标都需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我们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经济主战场,从国家重大需求、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明确创新的发力导向和着力重点,不断拓宽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度与广度,特别要重视数据已成为生产力要素这一转变,加快数字化信息、网络化通信等高新技术突破攻关,持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离不开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要做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以体制机制协同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难题梗阻,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推动“质优”不放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效力”。如果说创新是“0”到“1”的科学发现,质优则是“1”到“100”的转化运用。如今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大部门领域上“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创新引领,还要做到转化运用。我们要完善科技成果协作运用体系,面向市场资源和社会发展需求,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联合协作平台,把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打破科技创新的“成果孤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健全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把成果质量对产业发展贡献与科技奖励、个人职称评审相结合,同时突出技术市场化价值,赋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更多的自主权、决策权和定价权,激发科技人员参与和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培引“人才”不懈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合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人才,最终要靠人才。要精准引才,瞄准区域发展战略,聚焦产才融合,把准紧缺人才“需求量”,不盲目贪大求全,不“一窝蜂”求数量,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让人才结构与本地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切实把人才作用发挥到“地表面”。要精心育才,对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标准、新要求,以服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靶向”,通过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合作、基地实训等方式,培育一批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让人才资源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策略用才,打破论资排辈的因循守旧、“见坑点豆”的生搬硬套,结合人才专业特长和产业发展所需,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允许人才“犯错”,做到“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问小疵”,为埋头苦干的人兜住底,及时为人才消虑解缚,让人才活水充分涌流,方能使人才效应转化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杨鹏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