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大江西生态农业大选择:“江和湖”的“进与退”

“大江和大湖,这是最江西最大气的存在。”

在6月底7月初参加高质量发展江西调研行中,从赣北、赣中到赣南,一路看一路思,农民日报记者更感这句话之于江西是更大气的告白。

江西,这颗长江流域的璀璨明珠。万里长江自西向东,一路奔流而下,在流经江西时悄然拐出一道弯,留下152公里的江岸线。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共同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经湖口融入长江。江西全省97.7%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五河一湖一江”共同哺育着4500多万江西“老表”。

河流与村庄、江湖与农业,相依了千年。大江大湖是最先孕育农业文明的地方,却长时间遭遇污染的侵袭。

人民就是江山,江湖滋润百姓。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有一种牵挂叫江河。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第一站就是长江九江段。在2016年考察江西时总书记殷殷嘱托: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不负总书记的重托,不负人民期盼。作为长江经济带沿线中部唯一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江西各地为了守护江湖安澜,筑牢生态屏障,做好“江和湖”的“进退”文章:新余市的仙女湖区“退养进氧”、吉水县的同江片区“退荒进田”、万安湖库区“退渔进油”、阳明湖景区“退水进山”……在“江和湖”的“进与退”中,坚定了大江西发展生态农业的大选择。

每一次选择就是一种成长,每一次与江河的共鸣会带来一种共振,生态与农业的同频共振让江西产业振兴,如今,江西全省绿色有机农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仙女湖区:“退养进氧”

7月1日,杭州教师杨女士起了个大早去仙女湖畔吸吸氧。这已经是她连续到仙女湖度假的第3个年头,仙女湖每立方厘米两千多个的负氧离子让她感觉“空气能洗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000个至1500个,而仙女湖湖区大部分区域的负氧离子浓度高出近1倍。

图为仙女湖。张振中 摄

而在10多年以前,仙女湖区畜禽养殖、承包养鱼等产业蓬勃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仙女湖“病得不轻”,一些水域清水不清,对水体、土壤和空气质量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我们要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唤醒仙女湖的是当地最早“醒来”的村民。

河下镇垱头村是仙女湖区的核心区域,在水上折腾了30多年的村民李小腾终于在2016年折腾上岸了。李小腾在仙女湖区域捕鱼30多年,对仙女湖水质的变化深有体会。

“前几天暴雨不断,但湖水还是清澈。以前下雨一涨水,湖面上就漂着白色垃圾,甚至有黑臭污水。”李小腾前后一对比心生感慨。2016年以前,仙女湖水域上竟然建造了100多家“水上漂”。当时,湖区共有8家独立渔业养殖单位,这些养殖单位又分别管理着几户、几十户不等的散养主体。

在尝到短暂的甜头后村民又吞下了“恶果”。从2016年起,仙女湖区决定铁腕治水,垱头村70余名村民毅然决然将湖中养鱼的网箱拆除,纷纷退出承包养殖。仙女湖区先后关停全区范围内所有畜禽养殖场664家,315座水库山塘全部退出承包养殖,实行人放天养。

同时,仙女湖区积极引导养殖户等转型发展,扶持养殖户自主创业,发展加工业、种植业、特种养殖业等,目前全区98户养殖户成功转型。

李小腾从渔民转型为江西仙女湖渔业公司员工。为保护仙女湖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余市成立了仙女湖渔业公司,从此仙女湖8万亩水面实行了统一为一个经营主体、一个品牌、一个经营模式,严格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净水养鱼、碳汇有机渔业。

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近年来,仙女湖渔业公司每年可捕捞有机生态鱼类水产品五六百万斤、产值约5000万元;仙女湖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2023年达到25319元;仙女湖平川断面水质稳定为Ⅱ类水。

和李小腾一样,通过“退养进氧”,仙女湖区10万百姓过上了“生产兴旺、生活和美、生态良好”的三生有幸新生活,仙女湖这个传说中的七仙女之乡如今已经成为鱼跃人欢的生态家园。

同江片区:“退荒进田”

“今天凌晨2点起已陆续有3万余斤清水龙虾被运往粤港澳大湾区,‘五一’前后一天能超过10万斤,当天就能端上大湾区的餐桌。”7月1日,在位于赣江西岸的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忙得乐坏了的王银以前却愁容满面。“以前这个片区近万亩地水患频繁,土地经常被淹,水淹过后,杂草疯长,由于十种九不收,村民只能用来养牛。久而久之,这里成了万亩荒草地。”王银带着记者爬上了楼顶,指着一大片现在的稻虾田说,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养虾天堂”。

这样的华丽转变缘于吉水的科学决策——“退荒进田”。2017年,吉水县委、县政府决定以产业兴园、开放办园、精品建园为理念,高起点规划、“基地+公司+合作社+脱贫户”利益联接机制,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稻虾共作、稻蟹轮作等生态种养多业态的发展格局,从而将这块土地变成了稻渔综合种养的万亩良田。

图为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

“小龙虾对水质特别敏感,因此我们引赣江清水灌溉稻虾田,而且养殖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做到全流程生态养殖,既保证稻虾品质又保护这片水域。”王银笑着说。

养生态虾,种绿色稻,一田双收。王银算起立体种养账头头是道:“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利润达5300元,稻米更好吃,收入增5倍。”

今年上半年,据初步统计,同江片区虾产值达到5760万元。一个片区示范带动了一个县特色产业的发展。吉水县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通过引进良种、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建设小龙虾交易市场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吉水全县共培育清水虾蟹产业经营主体96家,涉及全县18个乡镇98个行政村,累计发展清水虾蟹产业面积4.8万亩,居全市第一、排全省前列,总产值达6亿元,荣获“中国清水龙虾之乡”称号。

虾肥民富。吉水县目前已有10家清水虾蟹企业(合作社)与58个村和1615户已脱贫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并聘请农户和脱贫户共300多人到基地务工,每年增加就业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田租收入1200万元,增加脱贫户分红收入100万元。

万安湖库区:“退渔进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历经万安县惶恐滩时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诗《过零丁洋》。

如今,惶恐滩已经“静卧”在万安湖湖底。万安县的渔民不再惶恐,退捕转产的渔民过上了“退渔进油”的新生活。

万安境内水系发达,总水面27.8万亩,可养水面17.8万亩。井冈山航电枢纽建成后,在两座大坝之间形成了新的“水立方”,与万安湖、心安湖一道,成为赣江鱼类优良的索饵场、越冬场。

“以前渔民靠水吃水,渔民纷纷到赣江万安段和万安湖、心安湖捕鱼为生。”万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郭渭华说,滥捕盗捕现象丛生,结果是赚了小钱、坏了生态。

近年来,万安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战略,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以保护万安湖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置,实行赣江流域“十年禁渔”,关闭了上游一些矿山企业、有污染的企业,清理网箱养鱼。如芙蓉镇有57户渔民,是禁捕退捕任务最重的乡镇,该镇千方百计保障渔民退捕后的生活和生计,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51户300多名退捕渔民上岸怎么就业?万安县利用各种渠道帮助渔民转产,其中立足本地资源、引导退捕渔民发展油茶产业成为渔民们热衷的就业选择。

万安县油茶产业是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库区油茶种植面积近25万亩。“我已经从事捕捞40多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生态环境,我愿意从靠水到靠山,在库区山地种植油茶。虽然退了渔,但进了油,这笔账划算。”芙蓉镇退捕渔民游道法先行示范,在当地发展油茶种植20亩,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

退渔进油,富了渔民,好了生态。近年来,在万安“一江两湖”部分水域,几十只体态优美的鸟在水中往来嬉戏、追逐觅食。

经林业部门专家鉴定,这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鄄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全球现存总数只有3000多只,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每年3月,中华秋沙鸭会迁徙到万安“一江两湖”水域,成了检测当地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和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

阳明湖景区“退水进山”

“一江连五湖,一线串五珠。”位于赣南的上犹县水系资源丰富,被称为“九十九曲河”的上犹江自西向东贯穿县境南部,全长198公里,上犹江因建水电站而形成一江串五湖。比杭州西湖大40倍的阳明湖是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阳明湖、南河湖这两湖区既是旅游的核心景区,更是饮用水输送的重要“水塔”。

图为阳明湖。

可污染曾经对“一江五湖”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这样的情景,刘建招至今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人在‘水上漂’,鱼在湖下哭,各类污染物排放在湖水中,严重影响到了上犹江的水质,鱼越来越难打,还有部分鱼都灭绝了嘞。”刘建招心痛地说。

绝不让生我养我的江湖再“流泪”,为了一湖清水,刘建招决定三次搬迁。

既是移民、又是渔民的刘建招原是上犹县五指峰乡象形村人,却因1995年建设龙潭电站移民到陡水镇红星村。在陡水镇安定下来后,刘建招就开始思考营生问题:“陡水镇环境好,湖鱼品质高,‘靠水吃饭’的念头在我心里升起,于是我建立了第一个水上餐馆。”

然后跟随者趋之若鹜,阳明湖库区移民靠水吃水,以船为家,在水上搭建木棚栖身,形成了数量众多且杂乱无章的渔业设施、餐饮设施,不仅阻塞了航道,还存在“灭绝性”捕捞行为,对库区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作为第一个‘水上漂’,我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我的小鱼馆也经历了三次搬迁。”刘建招说,“一开始在湖面经营,后来搬离到湖面20米处,依旧在湖边,还是对湖水有污染。为了更好保护阳明湖湖水,又再次响应政府号召,离开湖边,回到自己山里家中经营鱼馆。”刘建招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开在湖边才能叫鱼馆。”

如今,她的“老字号鱼馆”位于山脚下,生态良好加上附近经常举办赛事,鱼馆依旧门庭若市。

近年来,上犹县通过积极开展湖面综合整治、引导渔民转产安置等工作,560多户“水上漂”渔民全部转产搬迁上岸,拆除渔棚4.3万平方米、网箱2万多具、水上餐馆30多家,阳明湖周边5公里范围全部划入畜禽禁养区……

渔民从湖边上岸后,就业何处是归宿?“退水进山!”为了保护一湖清水,上犹县委、县政府决定向山上“进军”,聚焦打造全国首个森系主题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建设森林康养民宿产业集聚区为主线,建设“一核一带五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五指峰等一批森林康养示范乡镇,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研学基地,形成林业+旅游、林业+民宿等产业,打响“森宿上犹”旅游品牌,使上犹县入选江西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如今,以阳明湖为核心景区的上犹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今年1至6月,上犹全县接待游客520.5万,旅游综合收入4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9%、15.56%。

作者:中国农网·农民日报记者 张振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