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新闻丨江右时评:以赛引才要把握“三争三不争”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以赛引才作为新时代集聚人才的重要路径,正日益成为各地抢占人才高地的“新引擎”。然而,在赛事热潮涌动之下,部分地区陷入“为办赛而办赛”的误区,或重形式轻实效,或重短期轻长远,偏离了以赛引才的初衷。以赛引才需精准把握“争”与“不争”的辩证法,以科学理念引领人才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争“真才”不争“虚名”。以赛引才的核心在于“引”,重中之重要聚焦“真才实学”。真才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升级、引领技术变革的创新型人才,他们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争“真才”,体现的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度认同,是从“面子工程”向“里子实效”的转变。当下,一些赛事过于追求“明星效应”,盲目邀请知名人士站台,却忽视了与本地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导致赛事热热闹闹,人才却难落地。更有甚者,将赛事作为宣传政绩的工具,追求媒体曝光度,却在人才甄别、引进上敷衍了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以赛引才要打破“唯名气、唯头衔”的思维定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赛事设计要紧扣本地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设置针对性强的竞赛项目,让真正有技术、有创意、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注重赛事过程中的深度考察,通过项目路演、实操比拼、现场答辩等环节,全方位了解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落地可行性,让“千里马”在竞赛中竞相奔腾。

争“质量”不争“数量”。赛事质量是引才成效的关键保障。一场高质量的赛事,能够集聚优质人才资源,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甚至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争“质量”,就是要以精品赛事为纽带,打造人才向往的“强磁场”。但现实中,不少地区陷入“数量竞赛”怪圈,一年举办数十场赛事,却场场雷同、缺乏特色,既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有的赛事组织粗糙,规则不清晰、流程不规范,评委专业性不足,导致赛事公信力下降,人才参与积极性不高。“宁可少些,但要好些。”以赛引才要走“精品化”路线,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行业权威性的品牌赛事。要整合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办赛理念和标准,提升赛事的专业性和国际化水平。注重赛事的差异化定位,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和文化底蕴,打造独一无二的赛事IP。通过高质量赛事的举办,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项目、辐射一个产业”的乘数效应。

争“长效”不争“短效”。人才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过程,以赛引才不能只看“眼前利”,更要着眼“长远计”。争“长效”,就是要建立从赛事对接、落地服务到跟踪培养的全链条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然而,部分地区在赛事结束后,对获奖人才缺乏后续跟进,政策兑现不到位,服务保障不及时,导致人才“落地生根”难。有的只关注赛事期间的签约数量,却忽视了人才的成长需求和产业配套,使得人才难以融入本地发展生态,最终出现“引才又流失”的现象。“风物长宜放眼量。”以赛引才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构建长效引才育才机制。赛事结束后,要及时建立人才信息库,对参赛人才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一对一”的政策解读和落地指导。加强与企业、园区的对接,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科研平台和创业扶持,让人才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通过举办研修班、对接高端资源等方式,帮助人才不断提升能力,融入本地产业发展。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让人才在情感上有归属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真正实现以赛聚才、以才兴产、以产留才的良性循环。(聂海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