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的文物中,舒国藩使用过的一只黑色的磨旧皮质公文包总能吸引观众驻足。它的主人舒国藩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07年2月,舒国藩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县泾口乡北山舒家村,15岁考取了江西当时“门槛”很高的江西甲种工业学校。在同学方志敏的影响和介绍下,1924年,年仅17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江西农民协会成立,方志敏和舒国藩被选为农协常委,方志敏兼任秘书长,舒国藩兼任秘书室主任,6月接任秘书长职务。毛泽东在中央农讲所(武昌农讲所)亲自要求舒国藩接任中央农讲所赣籍学员指导员。此时革命已趋向低潮,不久夏斗寅叛变,舒国藩受上级指示,带领学员击溃叛军,继而又率学员出征湖北麻城红枪会,击溃匪众,生擒匪首。同年7月,舒国藩返赣,准备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7月31日下午,一名党内通讯员来到江西省农协会,交给时任农协常委兼秘书长的舒国藩一份绝密通知:“当晚子夜之后要举行武装起义,农协偕同驻扎在附近的起义军一个连队坚守状元桥,严防北营房的敌人过桥逃窜……”于是舒国藩和起义军一起布置,安排阻击战,誓死守住状元桥。
他和战士们把桌椅板凳和其他笨重物堵塞在状元桥上,等待凌晨枪声。起义打响后,舒国藩和战士们端着机关枪,冲向楼上平台,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扫射。敌人几次冲上桥头,都被机枪子弹击退。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起义胜利了,舒国藩又在第一时间向各省农协发出了胜利后的第一份报捷电报。紧接着,起义军又要求省农协组织义务担架队,舒国藩带领百余名农民组织的担架队,协助革命部队向广东转移。第二天下午2时,在南昌起义胜利庆祝大会和革命委员会成立的联欢大会上,舒国藩代表各省农协慷慨陈词,作了演讲。
高兴之余,舒国藩还特赋新词一首庆“八一”:
匡庐烽烟密,
赣江怒涛激,
西风落叶飞鸣镝。
义旗举南昌,
打响第一枪。
天兵穿云入,
雷动电闪急,
三个小时摧顽敌。
黄花分外香,
历史谱新章。
8月3日,起义军南下后,舒国藩奉命留守南昌,从事地下党和外围工作。后与党失去联系,舒国藩又辗转到杭州、上海寻找党组织,因有特务跟踪,几次相见不能言,但他仍不断地为党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晚年时,舒国藩撰写了《关于南昌起义的回忆》《舒国藩自述》等100多万字的作品,回顾了他的革命岁月。
舒国藩在95岁高龄时,还曾作七律《自咏》一首:
齿豁头童一老牛,
姗姗推磨乐悠悠。
再将汗水二三粒,
洒向长江万古流。
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以一个老革命的本色,向人们、向社会作贡献。
2003年,舒国藩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虽然他在四川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心却始终和家乡南昌紧紧地连在一起。去世前,他嘱咐外孙将自己用过的公文包捐赠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他所捐赠的遗物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革命老战士以及他参与八一南昌起义的这段光荣历史。(全媒体记者 徐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