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黄玉婷 摄)

11月11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科技厅联合召开《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犹王莹发布和介绍有关内容。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席宏,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鄢帮有,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外国专家局局长陈炜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傅云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黄玉婷 摄)

新华社记者:规划中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必须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请问在这些方面具体有哪些考虑?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席宏(黄玉婷 摄)

席宏:“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继续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有限的创新资源整合、配置在最急需、最有效的产业发展上。同时,进一步鼓励、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创新动能。概括起来,重点是实施好“三大工程”。

一、实施好“主体培育”工程

大家知道,企业不仅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强则经济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着眼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因企施策、多措并举,着力把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把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为高成长性企业。计划到2025年,力争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瞪羚企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0000家和12000家,从而形成以高成长性企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的,规模大庞大、实力雄厚、发展强劲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实施好“平台建设”工程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大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重点围绕“2+6+N”等重点产业和14个重点产业链,规划、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撑产业发展升级。

一是聚焦航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打造航空、VR、物联网、新能源汽车、锂电、陶瓷等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类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结合相关产业规划和重大工程实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组建一批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鼓励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活、引领示范作用大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重点培育,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三、实施好“技术攻关”工程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实施“技术攻关”工程,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求,采取“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精心组织、遴选、实施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关系全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支撑和助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航空、先进制造与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助推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技术,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战略,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攻关,促进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形成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是聚焦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建材、纺织及船舶等传统产业,通过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手段,植入创新元素,开发高端产品,提高传统产业技术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科技日报记者(黄玉婷 摄)

科技日报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和办法?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鄢帮有(黄玉婷 摄)

鄢帮有:近期,国家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提出了系列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我省在贯彻落实、推进试点上也敢于“作示范、勇争先”。“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主要聚焦“三个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着力强化顶层设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结合“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聚焦我省优势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动态管理的“三张清单”:即行业共性需求清单、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企业融资需求清单。通过“清单”指引,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提升我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第二就是要着力推进管理改革。持续探索新型项目组织方式、科研经费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松绑”助力。充分发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特点,不设门槛,充分赋权,压实责任,限时攻关,以成果论英雄。着重解决反映强烈的科研经费使用难等问题,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探索对省科学院和南昌大学实行科研项目经费总额包干试点,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类计划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等。

第三就是要着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坚持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领,企业资金为核心,社会和金融资本为重要补充的投入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保障支持。引导银行、创投、担保、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为我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服务,切实解决科技金融服务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落实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形成全社会注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江西日报记者(黄玉婷 摄)

江西日报记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关键。请问“十四五”期间,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省科技厅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外国专家局局长陈炜蓉(黄玉婷 摄)

陈炜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作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四个面向,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做到靶向引才、精准育才。对接国家和我省有关人才计划,深入实施省高端领军人才培育项目、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着力构建引育并重,从青年人才、领军人才到高端领军人才,梯次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以科技人才计划引领培育集聚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我省14条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的支持力度。

二是健全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树立全球眼光、全国视野,立足全国乃至全球发展大格局审视谋划科技人才工作,引导省内用人单位面向具有科技比较优势国家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加强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合作,以海外人才江西行、海智惠赣鄱、智荟赣鄱活动为引领,指导支持各创新主体举办各种联谊、学术研讨等交流活动,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来赣工作指导。

三是开展创新生态提升行动。破立并举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推动金融助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科技人才提供信贷、投资、结算等多元化金融支持,为来华外国专家和出国(境)人才提供便捷的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探索发挥省级科技奖励对人才引进的引导作用,鼓励人才带成果来江西落地转化。

四是建强服务基层两支队伍。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延伸到园区和企业,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导科技人才和相关机构为基层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持续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实施《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将金融人才、管理人员、乡土人才、文旅人才以及省外国外优秀科技人员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以科技金融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由一产向二三产、由技术服务向科技金融服务拓展;丰富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坚持按需选派、双向选择,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法人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自愿揭榜非协议服务对象的科技需求,开展揭榜式服务。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千百万”帮扶行动,选派千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进入全省百个开发区,为万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五是优化科技人才管理服务四项制度。科技系统干部联系科技人才制度,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对一”及个性化服务;科技人才政策宣讲制度,通过“送政策上门”,服务引导各创新主体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制度,总结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单一窗口”试点经验,优化改进我省外国人工作许可管理服务,探索在创新要素集聚、人才服务相对集中的地方,增加、丰富科技人才和外籍人才服务内容;优化完善科技人才国情研修和海外人才国情咨询培训制度,加强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