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向来快人快语的肖莉有着王熙凤式的果敢和高效,这也许和她扎根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十多年的经历有关。她的做事风格是快、准、稳,初次接触的人可能会被吓退,但是有多少护士是在她手把手地教导下迅速成长为护理骨干,回过头来满心都是对这位严师的感激之情。亦师亦友,这是护理人员对护理部主任肖莉的评价。
一路走来,肖莉非常感慨:“很艰辛,但是收获也很多。”她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对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高。为了练就娴熟的实践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1996年刚参加工作,她就在呼吸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等多个急危重症救治科室轮转。2005年,医院引进了全市第一台床旁血液净化仪,在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肖莉刻苦学习净化原理,潜心钻研操作流程,硬生生拿下了这项技术,完成了全市第一例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2006年,她又成功完成了赣州市首例血浆置换治疗,成为赣南地区使用CRRT治疗护理第一人。
2003年4月,非典来势汹汹,“我报名,算我一个!”肖莉主动找到护理部,要求去抗疫一线,而此时她刚新婚不久。顶着家人的不理解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毫不犹豫剪掉心爱的长发,背起行囊跟着大部队奔赴前线。这位二十多岁的女子身上爆发出大大的能量,尽职尽责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凭着在抗击非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她被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赣州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其中的辛酸危险却只有她心里清楚。
作为重症医学科第一任护士长,肖莉几乎天天吃住在科室,她焦虑地看着这些刚出校门的护士,唯一的想法就是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从输液、吸氧到呼吸机、CRRT治疗,她毫无保留地培训,直至护理新手成为ICU护理操作和危急重症病人监护与抢救的技术能手。“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我都好多天没看到你了,你和爸爸怎么都这么忙啊!”听着电话里孩子稚嫩的声音,肖莉的泪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转,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重症监护病房的半边天,却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此时,同为医务人员的爱人也在急诊科忙碌着、奋战着。放下电话,擦掉眼泪,肖莉又迅速回到工作状态,她只能将这份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她常常自嘲:“以院为家最光荣,管他春夏与秋冬。”
“既是良师,更是朋友。”生活中,她像一位乐观的大姐,关心体贴队伍里的每一位护士,爽朗的笑声更是感染了所有人。ICU一位年轻护士突发急性阑尾炎,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没有告诉远在外地的父母,当时还是护士长的肖莉忙前忙后,为这名护士办理住院手续,手术后安排人员24小时看护,端水送药,家人般的温暖深深感动了她。拆线后,这名护士便马上要求上班,“你好好休息,身体好了才能不让我们担心,工作有的来做。”肖莉嗔怪道。虽然工作强度很大,但是护士们工作开心、舒心,都感叹道:“ICU就是我们可爱的家!”这份对护理人员的牵挂,肖莉一直放在心上,到护理部工作后,她更是从院级层面、全局角度为大家排忧解难。2022年医院护理管理人员述职大会上发生的一幕令人动容。“疫情期间,我知道很多人身体都不舒服,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家里也没办法顾及,人力又非常紧张。在这里我很感谢大家,没有抱怨,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当时,正在发言的护理部副主任肖莉一度哽咽,良久才调整好情绪,而台下已经有许多护理管理人员都热泪盈眶,这份感受她们懂得。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抽调接种人员组建接种队伍,对接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承接接种任务,成立流动接种队……肖莉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她带领的接种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创造了迄今赣州中心城区接种量最多(388050剂次)、赣州市单日接种量最高(11762剂次)的纪录,为赣州市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肖莉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专家型护理管理者,却时刻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警醒自己,在学习提升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她,将“专业+人文”护理作为一份崇高事业来经营,推进一系列护理人文关怀举措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落地,护理人文关怀示范病房的建设、叙事护理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护理队伍频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每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凝结了她的心血。
二十七年,从普通护士成长为护理队伍领头雁,肖莉给这段青春赋予了最生动的注脚。她说:“我很平凡,但在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很普通,但在工作中感到了职业的崇高;我很辛苦,但对选择的事业无怨无悔!”奉献无止境,她还将继续坚守、继续努力……(魏玲 温秀荣 陈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