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自2016年6月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我省深化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全省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在全国推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

湿地保有量91万公顷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全国第二

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7%

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

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Ⅱ类标准

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

5年来,全省GDP总量排位由全国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2.1%、38.2%

数字经济增加值达8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

三次产业结构由10.2∶49.9∶39.9

优化调整为8.7∶43.2∶48.1

万元GDP能耗下降19.4%

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

林业经济总产值突破5300亿元

旅游接待总人次、总收入分别为5.5亿人次、5400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

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江西作为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被纳入首批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提出,要设立若干试验区,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通过试验探索,到2017年,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战略性成果。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环境治理体系、绿色金融改革、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全国推广

近年来,我省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探索了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在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改革清单中,景德镇市坚持治山理水、修复生态、补齐短板、完善功能的理念,统筹城市修复与文脉传承,建立“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推进模式,实施统一规划、系统治理,实施山体生态修复、水系生态治理、添加城区绿化、历史城区保护、补足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风貌六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萍乡市构建“上截、中蓄、下排”的城市雨洪蓄排体系。上游建设分洪隧洞,进行雨洪的优化联合调配。中游布设大型调蓄水体,暴雨时蓄滞雨洪,削减下泄洪峰流量;雨后逐步开闸放水,补给城市河流。下游城区段易涝区新建雨水箱涵和排涝泵站,解决因排水系统自身问题导致的局部内涝。老城区着重解决城市洪涝、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等涉水问题,统筹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环节。新城区尊重自然肌理,保护河流、湖泊、塘堰、滩涂等自然蓄滞空间,充分利用“天然海绵体”本底,系统解决了涉水“城市病”,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抚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寻乌矿山生态修复、新余生态循环农业等形成典型经验,全省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全面构建。

成功创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

与此同时,全省绿色动能显著增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5年来,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前列,GDP总量排位由全国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万元GDP能耗下降19.4%。

全省绿色生态品牌更加响亮。成功创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上饶横峰农村环境治理、萍乡转型升级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获国务院表扬。成功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省鸟”白鹤成为全省生态优势新名片,“生态江西”的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形成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源头严控”管控机制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建立“四级三类”(省市县乡四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完善“过程严管”监督体系

出台全省流域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完善以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全领域监管体系。

出台实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措施,全面建立“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环保监测执法垂管改革全面落地。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试点,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建立全省“生态云”大数据平台。

●健全“后果严惩”责任体系

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创新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司法制度。

推进大湖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

全面推进大湖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打造一个系统全面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强化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打造江西特色生态品牌。

实施一体化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编制实施“五河一湖一江”流域保护治理规划,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等重点水域全面同步禁捕。

构建整体性生态屏障。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十三五”累计完成造林636.1万亩、封山育林545.7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018.3万亩,治理恢复湿地7.5万亩。

打响系统治理品牌。实施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创新开展流域性稀土矿山尾水处理,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山区崩岗治理“赣南经验”。大力推进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吉安百里赣江风光带等示范亮点建设。

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

全面推行环境污染防治新机制,保持一流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标志性战役,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和十大攻坚行动,推进“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和沿线岸堤综合整治,拆除非法码头泊位127个,关闭退出化工企业89家,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Ⅱ类标准。第一轮、第二轮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9个问题基本完成整改,长江大保护工作机制、与三峡集团央地合作模式等获国家推广。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一企一策”“一城一策”,深入开展“四尘三烟三气两禁”(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餐饮油烟、烧烤油烟、垃圾焚烧浓烟,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及燃煤锅炉烟气,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治理和“清磷”整治,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提标改造,设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9座、日处理能力2.6万吨,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达到48.5万吨。

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行动。开展节地增效行动,消化批而未用土地20.44万亩。深入实施节水专项行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5%。退出煤炭产能334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6%。

用好绿色生态 推进经济转型

全面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相辅相成的新路子。用足用好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持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深入推进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生态产品与资产评估核算办法。绿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绿色市政专项债、“畜禽洁养贷”等改革经验被央行采纳并推广。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银行”“湿地银行”制度试点。

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省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30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下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宜春“生态+”大健康试点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突破5300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总收入分别为5.5亿人次、5400亿元。

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出台实施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增加值达8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

创新生态扶贫。深化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174.2亿元,推进第二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和赣湘渌水跨省补偿试点。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3.9万座,惠及贫困户36.78万户。选聘生态护林员2.38万人,带动7万人口实现脱贫。上犹、遂川、乐安、莲花等生态扶贫试验区脱贫摘帽。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设区市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村组整治2万个,新建改建农厕80.3万户,全面推行“五定包干”(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村庄环境管护机制,在中部省份率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国检验收。

广泛开展生态创建。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持续开展“河小青”志愿活动。新增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总数居全国前列。加快推进一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